春风化雨润无声
——记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共产党员刘新教授
“我刚开会回来,让你久等了。”
满脸笑意的生命与科学学院副院长刘新教授手里拿着笔记本和笔快步走进办公室,边和我打招呼边收拾办公桌。
我细细打量了她:微卷的头发看似随意的挽起,淡紫色的丝巾呈现女性的优雅,墨绿色格子大衣大方得体,鼻梁上一架普通的眼镜显出作为一名教师的睿智。
采访过程中,不时有人来找她办事,总是从容不迫,笑声朗朗。可以看出来,她平时的事务很繁忙,但却有条不紊,安排有序,利落干练。
“其实我真的没有什么可采访的,好多人都做得比我好,我只是比较热心,别人有什么事都找我,只要我能做,我就尽量去做。”采访中,刘新教授一直很谦虚。
诲人不倦 培育英才
“教学工作是第一位的。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讲,学生能从教学中学到很多。学生对授课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校将来的发展、学校生源的质量。”
刘新教授在学院主管科研,可她始终认为教学是第一位的,学生是最重要的。她能够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与她的这种理念是分不开的。
在硕士研究生指导方面,刘新教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经常与学生打电话敦促他们认真学习,每隔几天就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定期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她用自己读研究生时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都是边做实验边看外文文献,每天要看1到3篇,晚上12点钟时,实验室的灯都是亮着的。而我们的学生每个月能精读5、6篇就很不错了,学生做研究远没重点实验室的那么用功。”
她认为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法、培养目标等各方面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学校现在越来越重视研究生的教育,整体的学术氛围也越来越浓厚了,各学院之间也正努力就如何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的问题进行更好的沟通。”
在本科生教育方面,她认为“任何一个学校都是有着优秀的本科生的。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科研训练中,本科生一定要很用心地去引导。”本科生风华正茂,求知欲强,毕业后面临着众多选择:求职、考研、考公务员,选择多了,机会多了,每个人都很早开始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人往高处走,这些学生中,很多都要考外校的研究生,我校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比例很低,但我还是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考到名校去,投到名师门下去!”当记者问她:“好学生不想办法留在自己身边帮你做实验吗?”她意味深长地说:“我从来不留。我觉得好学生是国家的,优秀人才是没有地域限制的。一个人要到最有利于他开花结果的土壤去,这样,他的收获才能最大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国家的发展也会因此而更好。”很多学生毕业报考时都会征询她的意见,她都给出很中肯的建议,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推荐合适的学校。
作为一个党员教师,刘新教授一直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对她来讲,把学生培养好了,学生成材了,就成了建设国家的栋梁。
对于想在学术方面有更好发展的本科生,尤其是对于考研的学生,刘新教授都按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标准去要求他们的毕业论文。谈起培养学生的方法,她说:“在很多时候,我就是把优秀的学生、有潜力有能力的学生当研究生来看待、来培养,而想继续深造的学生也有足够的动力去努力学习。当然,有一个前提是不能耽误正常的功课。”
每逢节假日,很多学生不是游玩、打工就是回家,可是这些爱好学术研究的学生就自觉地留下来和研究生一样呆在实验室里。她说起今年暑假放假后,一个本科生回家没几天就又出现在老师面前。刘新教授惊奇地问:“你怎么又回来了?”那位同学说:“回家后妈妈说在学校老师要求严格,能学到那么多知识。假期在学校她放心,就回校好好学习吧!”刘新教授说,能听到家长这么放心地把孩子交到学校、交给老师,自己很感动,作为教师只有更尽心地去教好学生。
刘新教授为学生付出了大量心血,她本人也因此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评估先进个人”、“六和奖教金”、“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山高水长 师恩情深
提起已经毕业的学生,刘新教授满脸的幸福和自豪:“我培养的学生很多考研的成绩很不错,有出国深造的,有在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的,还有一些在国内‘211’大学读书,他们一直都和我保持着很好的联系,是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把我们长期连接在一起。”
有一个学生,本来有机会被南京一所“211大学”录取,但他难忘老师的帮助,就对刘新教授说:“老师我回去读您的研究生吧!”刘新教授规劝说:“从我自身来讲,从我们学校的角度来讲,我很希望你能留下,继续帮我做实验,跟我做课题。像你这种用功聪慧的学生,到哪里老师都喜欢,但是不同的学校还是有差距的,希望你能到更好的学校学到更多的知识。你们发展得好了,将来成了大专家,就能更好地回报母校。”几个月以后,这位学生打电话告诉刘新教授:“老师,感谢您给我的建议,让我看到一个新天地。”以后这位同学只要收集到对老师有帮助的资料或信息就常联系老师,他们成为一个领域中奋斗的“战友”。最近这位学生刚邮寄给她一份最新的学术会议论文集。
就如一位母亲,从内心深处来讲,她很想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身边,留在同一个城市,能够天天见到他,但又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更幸福的未来,在大爱的纠结下,仍然能够忍痛割爱,放开手中长长的线,任这只风筝四方逍遥,翱翔远空。
逢年过节,远在四方的学生们都不忘打个电话、发张贺卡来问候曾经辛勤培育自己的恩师。有一个同学在中科院的南海研究所,有一天刘新教授接到他的电话,他说教师节那天他恰逢出海,海上没有信号,回来后赶快给老师打电话送上迟到的祝福。“他们有空的时候打电话,告诉我他们又进步了,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对学生就像对孩子一样,他们有了成绩告诉我一声,我觉得就很满足了。”刘新教授慈母般的笑容浮现在脸上。
上下求索 刻苦钻研
在做好学院副院长的日常工作、认真备课上课的同时,刘新教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刻苦做科研。她先后承担10余项省级和校级教学研究课题,主持或参加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美国农业部项目、国家博士点项目、省教育厅、省科技厅项目等研究工作。在申报课题方面,她深刻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很多课题的申报都有年龄的限制,过了一定的年龄,就不能再申报了,所以做科研一定要有紧迫感,尽力尽快去做好。”她还经常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参与科研团队。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刘新教授都是一个热情、充满活力的人。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个“简单的人”。与她在一起,就会不自觉中被她的热情所感染。在她看来,把“简单的事情做得快乐一点”就是她的生活信条,而这一点,恰好表明她的与众不同。
工作之余,刘新教授还热心妇女工作,我校女教授联谊会、妇女工作委员会都有她的身影,为女教师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学校的妇女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年上半年,刘新教授还被评为省级“三八红旗手”,成为我校优秀女教师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