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是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09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担任班级干部的他,乐观开朗,学习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然而一场意外,打乱了他人生的脚步。
2010年暑假,王刚时常感觉自己发热、关节疼痛,之后到医院一查,被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他所有美好的梦想止步。躺病床、戴口罩、做化疗、做化验、吃医院发放的免费饭菜,王刚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自己是这样度过2010年下半年的。
12月14日下午,记者跟随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会成员一同前往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看望了王刚。
走进病房,王刚正躺在床上读书,远远望去能看出他的面部已有明显浮肿,脸色泛黄,没有血色,此时的他刚接受完当天的治疗。
见到我们,王刚赶紧起身招呼我们坐下,旁边的王妈妈也一边给大家倒水一边不停地念叨着:"麻烦你们了,谢谢你们挂念着他。"
在病房里,记者与王刚聊了很久,从身体情况谈到治疗心态,又从学习细节谈到未来的打算。
"得知我得了白血病后,感觉天要塌下来,但现在想想病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暴自弃。有家人、朋友爱我,老师、同学帮助我,我决不会让他们失望。"王刚告诉记者,"我的大学生活还没过半,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我还没有来得及回报父母,又怎能忍心看着他们流泪?将来踏入社会我还要努力工作,好好生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好多同学都打电话来问候我,说他们在等着我回去上课呢。"讲到这里,王刚露出微笑。
谈话过程中,记者被王刚乐观向上的心态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谈话期间,坐在王刚身边的王妈妈一直默默无语,但我们可以感觉出,因为王刚得病,她承受着很大的打击,就像有一座重重的山压在了心头。
临走时,王妈妈执意出来送我们,走出病房的一刹那,在儿子面前一直强撑着的她彻底崩溃了,泪水"唰"的一下从妈妈眼睛里溢出来,"王刚是我们的希望,做家长的没什么别的要求,就希望他健健康康......"王妈妈把脸上的泪水擦干,"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所有的钱都花光了,三个姐姐情况也不好,但都尽全力了......"说到这里,王妈妈哽咽着已经再也说不下去了。
记者向医生了解到,王刚患的白血病,全称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现正在接受第一阶段的化疗。如果化疗效果良好,将进行第二阶段治疗,即接受骨髓移植手术。术后还要进行为期一年的抗排斥治疗。一系列治疗下来需要花费30到40万元,这笔费用不要说对于这个农村家庭,就是对于普通的城市工薪家庭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与此同时,在第一阶段化疗期间,王刚还面临着发高烧、大量出血、病毒感染等危险,一旦出现此类情况,费用还会成倍的增加,这些危险都是不可预知的。
在周围人眼里,王刚是个好舍长、好室友、好班委、好学生,他优秀而坚强,现在躺在病床上同无情的病魔顽强抗争。
"他在宿舍扮演一个'老大哥'的角色,有矛盾他主动调解,有任务他首当其冲,别人有困难他一向热心帮助,组织聚餐、爬山等宿舍集体活动他也一样不落下。"王刚的室友陈明辉回想着大一一年的宿舍生活说。在宿舍,打扫卫生最认真的是他,打水次数最多的是他,最关心宿舍扣分情况的也是他。
"他把班级组织委员这个不大不小的职务干得有声有色,无论是学院的任务传达还是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活动、比赛,他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其中,绝不马虎。"王刚的班长李挺对记者说。在王刚的组织下,班级在第二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获得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的好成绩。
"他对人总是笑脸相迎,看上去乐观、开朗,学习很刻苦,英语成绩出色。由于家境不好,他生活极其节俭,经常是馒头咸菜,很少荤腥,"王刚的班主任宫立基老师提起他几近落泪,"当我得知他患病的消息时,感觉难以置信。"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此时此刻泪水却在宫老师的眼睛里打转。为了给王刚做点事情,宫老师主动捐款,他还走遍校内外各个捐款点用相机拍下人们捐款的场面,"我只是想用相机记录下每位好心人的面孔,算是替王刚感恩吧。"
采访后记
或许,很多人看到巨额的治疗费用会担心,我们能为王刚做多少事情?然而,爱心无价,希望生活在灿烂阳光下的我们能有更多的能量,把无尽的希望在这个冰冷的冬季传递给我们的同学,我们躺在病床上的同学,他需要的更是战胜病魔的信心,是来自老师同学的关爱......
而现在,我们大家能做的就是奉献自己的爱心,为王刚筹集到尽可能多的医疗费。截至21日,理信学院共筹集善款79620余元,尽管与治疗费用仍相差甚远,但我们的爱心不会止步......
还记得记者临走前,王刚满怀希望地说道:"同学们在等着我回去上课呢!"的确,王刚会回来的,我们和王刚一起肩并肩手挽手,共同战胜病魔。
王刚,我们等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