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近16万留学归国人员中,只有311名通过严格筛选获得了进入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大会的“通行证”,而她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人
——访荣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的王晶珊教授
●本报记者刘晓华
充满惊讶与惊喜的北京之行
2003年9月29日,临近国庆节的首都北京一派欢乐喜庆的气氛。在这个北京难得的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王晶珊匆匆来到了北京的地面上。北京,她并不陌生,学习、开会、交流,她为之来过多次。这次,她是来领奖的,来参加留学归国先进个人与先进工作单位表彰大会的。其实,突然得到省里的通知而来京的她,从省里工作人员简短的介绍里,也仅知如此。
在当天晚上有关部门召开的预备会上,王晶珊第一次有些惊讶地感觉到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从工作人员的讲话中,她知道了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部分中央领导人到会。
9月30日上午,置身人民大会堂的王晶珊经历了她在北京的最大的震惊与激动。上午9时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及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次第步入了大厅,亲切接见了与会代表并做了重要讲话。随后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也在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为受表彰的311名先进个人和22个先进工作单位代表亲自颁奖。直到那时,王晶珊才终于完全清楚地认识到了她参加的这次会议的重要程度。
这次表彰大会,是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举行的,是我国建国以来针对留学归国人员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表彰活动。被表彰的311名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是经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严格程序层层推荐评选、公示,并经六部委统一审核后定出的,是从全国近16万留学归国人员中选拔出来的。
而进入这311人名单的王晶珊,是山东省仅有的6位参加大会的人员之一,还是全省唯一一位来自高校的教师代表。
在自己的国土上才有家的感觉
现如今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任教的王晶珊教授,1982年毕业我校,相继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和莱阳农学院工作了10个年头后,深感知识不足的她在努力获得日本文部省奖学金后,毅然东渡日本,开始了她在日本鹿儿岛大学为期6年的求学生涯。于1998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后,再次回到我校任教。
自归国回校以来,她先后主持完成了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项目以及国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资助项目等研究课题。她首次在国际上获得了甘薯同一不亲合群内品种间体细胞杂种以及甘薯与其杂交不亲和的近缘野生种间体细胞杂种,创造新种质10余个,为野生种的有效利用以及开辟植物育种新方法奠定了基础。
谈及当年的东渡日本,王晶珊教授说,能到日本进行长达6年的学习,实在是很幸运。当时我国在细胞工程方面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与日本等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用其话说,东渡日本让她受益终身,是日本鹿儿岛大学的6年学习,使其有机会学习国外最先进的技术,有机会亲身体验国外先进的理念,才造就了她今天所从事的一切。
“当初去日本,无非是为了在进一步深造后,个人事业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王晶珊谈道,“到了日本后,可能正是应了许多归国人员说的那句话,真是不出国永远体会不到爱国的滋味。”在日本的生活中,她始终想的就是早点回国,在日本一听到中国的国歌,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那时,对于个人日后事业的发展,在财富利益、名誉地位等个人方面的追求在不自觉中变得很淡,到后期从来就没考虑过这一类的事情,早日回国就是当时最大的心愿。
王晶珊教授说,从来就没想过在日本生活下去。毕竟那不是自己的家,即使在那里发展得再好,也是在为别人工作。回国,无论基础如何差,不管环境、条件怎样不如国外,但是在为自己工作,心里是踏实的,“毕竟家的感觉只有在自己的国土上才能感受到啊”,王晶珊感慨道。
对于今天所取得的一切,王晶珊说,别看日本试验环境、条件或资金都比国内要好一些,但假如当初真在日本了,说不定还做不出今天的成绩。她说,就像一些文人所说的,只有踏在生孕、养育自己的土地上,才有创作的灵感。做科研也一样,没有归属感,在心无所依的感觉下,也不容易做出成果来。
对此,王晶珊说,这次开表彰大会时就遇到了一个典型的实例。参加这次大会的上海磁悬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武君,在当年开发浦东时,本来是以日方身份来参加的。建设自己的国家,却以日方身份参加,工作后的刘君武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很快他就回日本,在日本人不可思议的目光中,辞去了在日本的工作,重新加入了工程的建设,虽然领着比以前相差悬殊的报酬,但他的心里感觉非常愉快。
王晶珊教授说,正如刘武君工程师所说的那样,“我们生逢其时,归逢盛世,我愿做一根坚实的轨道梁,支撑祖国列车高速飞奔。”国家从政策和制度上为广大留学回国人员拓展了广阔的服务渠道,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无论从中央还是地方,许多地区、部门都划拨专门资金,资助留学人员的科研活动。“如果说,当年出国是一次幸运的话,那后来的回国就是幸中之幸。”王晶珊教授一脸笑容地说道。
还是回家的感觉好
对于眼下的留学出国热潮,王晶珊教授说,出国是有必要的,我们毕竟与国外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一些技术上还有相当的差距。出去学习,可以学习他们的先进科技,更主要的可以接受一下他们先进的科研理念与独特的研究思路。但并非一定要挤破了头,甚至像有些家庭那样,拼着“倾家荡产”也要让孩子出国读书。她说,其实我国现在许多科研水平在国际上都是位居前列的。并非受过国外教育的才是人才,自己培养,在“家里”学习的照样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出国成为热潮,回国更应该是一种潮流,是一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各种形式出国的留学人员达32万,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欧美最多。到目前为止已有16万人学成归来,近年来回国创业、工作的留学人员正以每年超过13%的比例增长。
今天,对于回国的留学人员来说,归来的意义不仅意味着爱国与奉献,归来有了更多的理性选择。中国已为留学人员搭建了创业的大舞台。全国已建立留学生创业园区40多个,各地吸引留学人员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也纷纷出台。北京继去年制定了人才引进“直通车”政策后,今年又开启了吸引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绿色通道”。自今年5月至12月,已为320名留学人员办理了北京户口、“工作寄住证”。上海以“事业吸引人,感情留住人,待遇关心人”的政策为留学人员回国创造良好的环境,对留学人员委以重任,如国家的重点项目“人类基因研究”首席科学家是归国留学人员陈竺,浦东国际机场总工程师刘武君、副总工程师陈刚都是归国留学人员。上海市政府还专门拨出专项资金资助归国人员,使他们的待遇与在海外时收入接近。广州市政府1999年起分别每年从科技经费中安排2000万元,设立首期共6000万元的广州留学人员科技创业资金,连续3年以无偿或股权投资的方式用于支持留学人员在广州创业。
“还是回家的感觉好”王晶珊教授说,“往大处说,为了国家、民族,往小处讲,为了自己的发展,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从哪一方面,现在回国,都是最明智的选择,都有极为光明的前程与未来。这次国家举办这么高层次的留学人员表彰活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采访后记:
一切尽在无言中
应该说,对获奖,王晶珊教授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她从来就没想过奖能落在自己的身上,故此,对于有关这次表彰大会的诸多事前事宜,一直因其漠不关心而所知甚少,甚至直到北京她还处于“混沌”状态。
凭心而论,采访王晶珊教授是不易的。首先,她实在太忙了,提前一个星期就约好了,采访时还是在实验室才找着她的。在随后的谈话中,除去来找王老师谈工作和她回试验室指导学生工作的时间,其实,采访远不及1小时。
再者,采访的不容易在于,王晶珊把许多记者原本自认为“亮点”的东西,都轻轻地一带而过,她自认为那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故而,可以说,采访没了记者所预想的那般精彩。
也许,正是因为王晶珊教授如此的心态与个性,才让她从十余万人中脱颖而出,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毕竟,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少说空话多用脑思考、多动手操作,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