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孟昭礼教授谈成功的偶然与必然

时间:2003-11-24 来源:莱农报

一次偶然的发现,打开了他这一生的事业大门;一句旁人不经意的“蚂蚁不上银杏树”的言语,让其为之默默奋斗了近15个年头。
  他一直坚信,“灵感来源于知识的积累,而实现灵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孟昭礼教授谈成功的偶然与必然

莱农报记者  刘晓华

可能谁都不曾想到,一棵普通的银杏树竟让他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技术转让,实现产业化中,创出了农药行业转让金额的历史天价——500万元;近日,从有关方面获悉,他主持开发完成的“银果”和“银泰”农用杀菌活性的发现与应用研究已经最终通过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这一系列的成果都是因银杏而起,而发现并最终主持完成取得这些传奇性成功的人就是坚持15年大作“银杏文章”的孟昭礼教授。

  来自一句“蚂蚁不上银杏树”的灵感

  在听孟昭礼教授讲他与“银杏”的故事时,记者脑子里迅速浮现出一个为绝大多数人所熟悉,并对其故事耳熟能详的人——牛顿。牛顿躺在树下,看到熟透了的苹果落地的情景,就因此创出了推动人类进程的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或许,承袭着大多数科学发现与发明的传奇规律,孟昭礼教授科学发现的传奇性,与牛顿简直如出一辙。
  1983年,已经在我校植保系任教的孟昭礼到临沂郯城讲课。课余休息的时候,他通过几天的观察总结,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生长在相同的环境里,可与其他植物相比较,银杏树基本上没有病虫害。当孟昭礼将这一感到极为奇特的现象向当地的百姓请教时,一位农民很常识性地对他说:“没什么奇怪的,蚂蚁不上银杏树嘛!”老乡的话,让孟昭礼蹲在银杏树下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观察,结果发现,老乡的话果然不虚。在很长时间里,他没发现一只蚂蚁爬上银杏树,所有的蚂蚁在远处是朝着银杏树的方向而来,但当在与银杏树接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就无一例外地开始掉头,转了方向。
  对当地百姓来说很司空见惯的一个现象,对那位老乡而言很常识性的解释,在孟昭礼的内心中顷刻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在他的头脑里马上划上了无穷的问号。为什么蚂蚁偏偏不上银杏树?到底是什么东西使银杏树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带着诸多的疑问,孟昭礼在即将讲课完的一天早晨,采摘了十几片带着露水的银杏叶带在身边,继续到别的地区讲课。半月后,当他回到学校时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奇迹,带在身边的叶子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 ,竟然鲜亮如初,既没变黄也没有发霉。
  如此,临沂之行的奇特发现,让孟昭礼彻底与银杏打上了交道。他从《本草纲目》上查到,银杏在古代就已经在人的医药上进行应用。他还查阅到,在1949年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核爆区日后唯一存活的植物就是银杏。银杏如此神奇的特性,能不能在防治病虫害方面上有所应用呢?孟昭礼想。为此,他专门去拜访了一位老中医。他了解到,银杏树几乎没有寿终正寝之说,除非遭受雷击、地震、人为等原因的破坏,除外,它简直就是”不死树“。在老中医的指引下,他找到了济南地区的灵岩寺。在灵岩寺,孟昭礼看到了三棵有几百年历史的银杏树,三棵树遭受过三次雷击,并三次复活。他还发现,银杏树曾遭受雷击的部位基本愈合,没愈合的部分也没有腐烂现象。
  于是,从1983年6月始,孟昭礼正式把银杏摆在防止病虫害的应用位置上进行了奋斗。之后,他广泛地借鉴各个领域,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理论,从开始时的单枪匹马到以后与助手们共同奋斗,经过六年的时间,孟昭礼最终成功地证实了包括根、叶、花、茎等银杏的所有器官都含有丰富的农用杀菌抑菌作用的物质。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证实了他所选择方向的正确性。
  以后,又是近九个默默无闻的寒暑易节,到1997年,孟昭礼最终彻底实现了他的设想。在证实银杏各器官均含有丰富的杀菌抑菌物质的基础上,以银杏中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为先导化合物,相继开发研制出采用先进的人工模拟技术合成的农用杀菌剂—绿帝和银泰,成功实现“银果”和“银泰”农用杀菌活性的发现与应用。

  成功的偶然与必然

  在孟教授的办公室,记者注意到一幅精心裱制的墨宝:“灵感来源于知识的积累,而实现灵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孟教授说,这句话是他多年来由衷的体会与所得,甚至堪称他人生的格言与信条。搞科研,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是肯定不行的,但知识也并非成功的唯一条件。有了知识只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工作中遇到的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更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与永不服输的勇气。狭路相逢勇者胜,这需要技能,更需要勇气与韧性。对于如今的成功,他坦言,没有当年的偶然发现,可能就不会有今天这些成绩,但他说:“这些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偶然发现与当时的灵光一现,这应该是偶然中的必然。”
  首先,这是他十几年的夙愿,在临沂之行前,他就一直想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上有所作为。1964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的他,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主动前往条件艰苦的地方支援边疆,在宁夏一呆就是16年。用孟昭礼教授的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优势,16年的边疆艰苦生活至今他从内心深处没有一点的后悔。正是那个艰苦的大环境彻底地锻炼了他,从而使他在后来的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困难的科研中、在长达十几年前途未卜的奋斗中能够挺过来。“吃够了苦,困难就算不了什么了”孟教授感慨道。
  孟教授还一直在强调,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然课题是他提出的,开始是从他开始的,但假如前前后后没有全体工作人员地团结协作,没有许许多多人的帮忙,绝不会有今天的结果。他对记者说:“没有一项科研成果可以完全记在哪一个人的名下,所有的工作都要有前人的借鉴、旁人的支持和同仁们的密切配合,成功需要一支多学科、跨领域、团结奋斗的队伍。”
  综述这些,孟教授强调说:“今天的成功绝不是想象的那样只是个简单的偶然的良好机遇的结果,自己一直内存于心的理想与信念,众多同仁同心同力,甘于寂寞、奉献的精神与干劲才是今天成功的必然。也许正是有了这种必然的存在,才有了我们偶然的发现。”

  成才的前提要热爱生活

  作为学校里的老教授,孟教授常常受到同学们的邀请,给每年即将走进社会的要毕业的同学和刚踏进学校的新同学作报告、讲演。孟教授谈说,他总是向即将毕业的同学强调,一定要热爱生活,只有做到热爱生活才有旺盛的精神,才乐于去向别人学习,最终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他还要求毕业的同学要诚实,要有先做人后做事的思想。“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资。”一个首先有德之人才会是一个社会的有用之材。现在的工作都需要整个团队的力量,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是一个能够并善于配合协调整个团队的人,才可能是对工作极富责任心的人,最终才具备把工作做好的前提。
  对刚踏进校门的新同学,他首先希望的就是他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有学习的动力与热情。他还希望所有的新同学,能够在大学真正做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孟教授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当然学习要好,但这并非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一个人的作为,关键还是要看他的思维与动手能力,那些坐而论道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而真正做起事来一塌糊涂的人终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研究的路还要进一步拓展深入

  在“山东省仿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过耳顺之年的孟昭礼教授瞻望未来,依然豪情满怀。孟教授提出,对于今后的工作要提高研究的层次,主要是提高研究人员研究机构以及研究内容共三个方面的层次。
  他解释说,提高研究人员的层次是要逐渐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大量引进真正有真才实学的,特别是年轻人才,充实我们的研究队伍,保证我们研究主体上的不落后;提高研究机构的层次,就是要在以后的几年里,努力争取摘掉现在的“山东省仿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而要实现成为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对于研究内容的提高。
  孟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培养一批能够继续深入研究的科研队伍,所以引进人才特别重要。此外,“银泰”、“银果”与南京方面进行技术转让的协议最近就会有确切的结果,如果顺利的话,将会根据协议帮助南京方面的企业进行技术人才的培养,这对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真正服务社会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在采访结束时,孟昭礼教授说到自己越来越觉得知识的不足。他说,每次出去开会都会感发现自己的许多欠缺,都会有很大的收获,所以他希望所有的年轻人,无论新同学还是老同学,都要时时刻刻抓紧学习。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是一个永远感觉自己所学不足的人;一个不断前进的人,应是一个总能看到自己与他人有差距的人。

作者:刘晓华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