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蔡连卫老师深耕教学一线,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好老师”的深刻内涵,以爱为底色,在育人的征程中默默耕耘,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托举者。
十余载坚守,托举学子逐梦路
从做教研室主任时起,蔡连卫老师就开始为学生进行考研专题辅导,至今已经坚持了十六年;她还为考研面试的同学进行全方位指导,像父母托举自己的孩子一样,让学生在考研路上少走弯路。经常有人调侃她“把自己的‘资源’都给别人家孩子用了”,她却用“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回应。她经常说,“我们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的学生考研不容易,能托举学生就要尽力托举”。学生写了好文章,她会帮忙推荐发表;毕业多年的学生要考博,她也热心地帮忙推荐导师。她总说,“能帮上忙的就帮一帮。”学生们也以真心回馈,曾在蔡老师指导下考研上岸山东大学的2015届校友,在疫情期间口罩难买时,主动给蔡老师寄来100个口罩,这份双向的奔赴,让育人的温暖不断传递。
严管皆厚爱,情系学生成长时
2012年起,蔡连卫老师开始担任班主任,对学生管理相当严格。她回忆道,中文2012级是她做班主任带的第一批学生,班里出了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第一届南澳州阿德莱德青岛姐妹城市学生大使王丹等优秀学生,但也有个性很强的学生。一位女生曾受人蛊惑,坚决要求退学去南方经商,她多次联系家长无果,无奈只好劝该同学不要退学、先休学两年,两年后这个同学意识到被骗又回来复学,最终顺利毕业。还有一位女生有时候会逃课旷课,蔡老师每次都会严厉批评教育,毕业后这位同学留在城阳工作,逐渐理解了老师的苦心,常常跟同学感慨“蔡老师对咱们是真好”,还曾专门回校给蔡老师送来自家种的大樱桃。现在她也当了老师,依旧不忘这份情谊,今年夏天还专门利用午休时间回校看望老师,这也让蔡连卫老师深切感受到对学生的严管就是厚爱。她带的中文16级学生因疫情无法举行毕业聚餐,为弥补同学们的遗憾,蔡连卫定制了特大号毕业蛋糕,在教室里为学生举行毕业典礼。点点滴滴间,学生们都能感受到蔡老师满满的关怀,也让她严师慈母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
细微处坚守,助力学子再出发
即使学生毕业,蔡连卫老师的关怀也从未停止。今年春节正月初九,蔡连卫在办公室加班,2023届毕业生周新宇发来微信求助,希望蔡老师帮忙给他的公务员面试材料盖章。因事发突然又很着急,学校又在放寒假,蔡老师赶忙放下手里的工作,帮学生修改、打印相关材料,联系负责老师并开车带他到相关部门盖章,结束后还送他到地铁站,路上还反复叮嘱面试技巧、鼓励他从容应考。事后,周新宇的国考面试顺利通过,特意给蔡老师发消息报喜致谢。2018届毕业生小路、2021届毕业生小周都在济宁工作,蔡老师就把自己在济宁的同学介绍给他们,指导助力他们的成长。在蔡老师看来,“学生毕业之初依然需要母校的支持,老师帮他们解决了一次难题,他们对母校的情感就深了一分”。这些细微的支持,让毕业生们即使离校,也依然能感受到母校和老师的温暖。
传星火之力,点亮成长新舞台
2016年,蔡连卫牵头创建了博雅剧社,让中文专业的学生在编、导、演的过程中锻炼和成长。15级博雅剧社社长薄安然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教师,因为有博雅剧社演出和工作的经验,她也在学校成立了话剧社并办得有声有色,得到了领导老师的高度赞扬。蔡连卫说,“这便是‘星星之火’的传承、是人文精神的传承,我们要继续把博雅剧社办好,助力学生更好成长”。
近二十年来,蔡连卫老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她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是青年教师眼中的好榜样,她用爱托举学生的成长,用一件件真实可感的实事滋养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