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柳志光:书写灿烂艺术人生

时间:2009-11-24 来源:水母网-烟台日报

德艺双馨的书法家柳志光

楷书扇面

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合影

行草作品

与日本大书法家种古扇舟交流书法

■他是烟台十大文化名人年龄最长的艺术家,荣获“山东省从艺50年以上老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性格坚韧、做事认真,把烟台书法协会办得有声有色,使烟台书法的整体水平步入全省前列;

  ■他热爱家乡,将300多幅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无偿赠送给家乡人民,以表达自己浓浓的赤子之情——

  82岁高龄柳老,鹤发童颜、笑容可掬、平易近人。柳志光先生一生追求“无私、敬业”四个字,他精湛的技艺与高尚的情操,在烟台乃至全国书法界有口皆碑。2000年,中国书法协会授予他“德艺双馨”的荣誉称号。

  家学渊源 结缘文艺

  柳志光出身于书香门第,先父既是一方名医,又擅长书法。在家庭浓酽的艺术氛围熏陶下,注定他的一生要与文化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1944年,柳志光参加了革命,光荣入伍。写着一笔好字的他,在部队里先后当过文化干事、书记官,立过三次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令他至今难以忘怀。1948年转业到地方,柳志光担任了胶东建设学校文工队的指导员、导演。1951年,当时的莱阳地委成立文工团,柳志光担任指导员,在他的照顾、培养下,不少的同志成为了后来烟台文化界的中坚力量。文工团解散后,部分同志调进了刚组建的烟台吕剧团,成为吕剧团发展壮大的基石。

  1952年,柳志光到莱阳农校任教务主任,还兼讲政治课。为了能讲好课,他自己先深入学习了社会发展史,每天备课至深夜12点多,他的讲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很多大学本科的老师,都无法给他代课。1955年,他被调到莱阳地委讲师团,给机关干部上理论课。1971年,柳志光到招远县干副书记,在他的努力和带动下,招远县成为整个当时烟台地区政工工作最出色的县之一。

  柳志光:烟台文化是我的根

  机缘巧合 品味书法

  自小研习书法的柳志光,工作之余总是拿起毛笔写上两笔,从未间断过,但要说真正步入书法艺术的殿堂,还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在柳志光任招远县委副书记时,一天,他巧遇老战友邹振亚。老战友相见分外亲热。通过聊天,柳志光知道了邹振亚在省书画研究会当秘书长,邹振亚也了解到柳志光依然喜好书法,坚持练习书法,两人谈得分外投缘。从此,二人互通信件,交流艺术心得,柳志光的书法艺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1977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柳志光的一生。“因为做政工工作,所以那时候特别喜欢阅读文件,爱不释手,总是想尽办法抢先拿到手阅读、学习。”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柳志光的敬业精神。当时柳志光的一位同事是从省革委会派来锻炼的,有很多上级传达下来的文件先送到他那里,因此,柳志光成了他办公室的常客,经常主动跑去阅览文件,两人完全是工作上的往来。后来,那位同事受到上级的审查,调查小组听说柳志光经常往他的办公室去,认为他们俩的关系不一般,对柳志光也进行了审查。在被隔离审查期间,柳志光虽然觉得有些心灰意冷,但性格开朗的他很快把这些事情抛到了脑后,拿出珍藏多年父亲传给他的王羲之、王献之的字帖,静下心来临摹,书法艺术水平突飞猛进。1983年,他调回烟台,正当他前脚离开时,后脚一纸平反报告也发了下来。

  书法艺术水平得到提升的柳志光,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艺术、纪念馆收藏,如:国家博物馆、中南海、西柏坡纪念馆、西安大雁塔等。

  呕心沥血 创办书协

  柳志光认为,“做事情不干便罢,干就要有声有色”,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走留名”,正是凭借这股子劲头,虽然半路出家从事书法艺术创作,但很快跻身名家行列。不仅如此,在他的带动下,烟台崛起了一批有着艺术天赋的书法家。

  1985年,离休后的柳志光,担任了刚刚成立的烟台市书法协会首任主席。虽然这是一个虚衔,但做事情一向认真的柳志光认为,“主席”二字,既是荣誉,更是沉重的担子。他决心给自己加压,要干就干出点名堂。当时,烟台的书法创作,群体水平不高,在省内属下游,一些研习书法的人,如散兵游勇,无人组织指导,水平迟滞不前,每次省内组织书法展览,烟台的作品都挂不上名。经济名列省内前茅,书法水平却居末尾,柳志光决心扭转这种现状,计划5年内让烟台的书法水平挺进全省先进行列。“当时,有很多人提出质疑,觉得我说大话,但我自己觉得干事情没有奋斗目标哪能干好。”柳志光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当时的书法协会,是个“三无”协会——无经费、无编制、无办公场所,几年里,柳志光不知磨了多少嘴,跑了多少腿,登了多少门,求了多少人,终于实现了“三有”。不仅如此,他几乎每年都邀请书法大家来烟办讲习班,如欧阳中石、费新我、沈鹏、张荣庆、邹振亚、王景芬、刘艺、王冬龄、刘江、邱振中等一批全国的书法名家。名家们的到来,不仅引起了烟台书法界的轰动,不少名家还手把手地亲自指导烟台书法家笔法。柳志光还多次组织书法家走出去,到西安观摩碑林、到外省的许多城市交流展览学习取经。对于书法新秀,他经常加以鼓励、资助。5年后,烟台的书法整体水平攀升到了全省前列,柳志光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经过柳志光十余年的努力,烟台市书法创作的整体水平早已是今非昔比,在省内已是众人注目了。有关领导与书界的朋友,一再肯定柳志光的贡献,他却总是说,我只是干了点我应该干的工作,成绩应该归功于大家。

  赠送作品 回报家乡

  1999年,柳志光妻子去世后,在女儿的介绍下,与青岛的魏筀筠女士相识、相知、结合。魏筀筠女士出生于丹青世家,其作品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处展出并获奖。二老的书画堪称相依相映,珠联璧合,缔造了烟台文化界的一段佳话。

  2006年,柳志光、魏筀筠伉俪,将他们多年收藏的名家书画作品200多幅,夫妇创作的书画作品100幅、名砚23方捐赠给家乡栖霞,在牟氏庄园内设馆陈列,长期向社会展出,回馈父老乡亲。

  年事已高的柳老,依然不断探索书法艺术的更高境界,提高自我的艺术修养。看到现如今烟台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柳老感慨万千。他认为,烟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设施建设应当进一步凸显烟台的特色,还要注重培养尖子人才,给他们创造条件,提高其艺术水平,从而带动烟台文化的整体发展。 (烟台日报2007.06.24)

作者:记者 韩云全 摄影报道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