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陆秋农,果树学家,苹果专家。在苹果幼树适龄结果,成龄树优质高产稳产的理论与实践上有系统研究成果;在果树资源调查和苹果生态区划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主编《中国果树志·苹果卷》、《山东果树志》,参与编审《中国果树栽培学》(1987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等专著,为发展中国苹果生产作出了贡献。
【生平简介】
陆秋农,1923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双林镇,自幼家贫,1936年小学毕业后,在其兄的帮助下,赴上海上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辍学,白天在一家瑞士洋行当学徒,晚上到中华职业学校上学,初步接受爱国思想教育。太平洋战争后,上海租界被日伪统治,洋行业务锐减,改半日工作制,下午遂进半日制高中就读。随着当时形势日趋恶化,他不甘过亡国的苟安生活,1944年夏与同学数人,潜离上海,转辗就读于浙江泰顺英士大学和福建永安福建农学院。在流亡学习过程中,他目睹了反动派抗日无能,鱼肉乡亲,思想上逐步倾向坚持抗日的中国共产党,并立志科学救国,为贫苦农民服务。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转学到杭州浙江大学农学院继续学习,并进一步接受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各项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即参加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农林组工作,在接管工作完成后,响应人民政府号召,赴老解放区山东参加建设工作,在山东省农业实验所任技术员。1950年随华东森林资源调查队在胶东地区进行果树资源调查。
1951-1954年,陆秋农调到初建的莱阳农业学校任教。当时校宿简陋,条件极差,要承担全部园艺课程,困难不少。所幸当时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蔬菜、果树实践经验,陆秋农与同学们教学相长,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增加了实践知识。同时,也为山东培养了第一批本省的园艺中等人才。70年代后,其中不少人成为山东省的园艺技术骨干。
1954年秋,陆秋农重回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苹果栽培技术的研究。1955-1957年先后在青岛、烟台、福山等果产区蹲点,总结并推广当地果农的山地水土保持和高产栽培经验。1958-1960年按国家科技规划,与山东省林业厅李一鹗等领导全省果树资源调查。60年代起,根据当时苹果大量发展和成龄苹果树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开展了苹果幼树适龄结果,早期丰产和成龄树高产、稳产的试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广泛推广应用于苹果生产,对渤海湾地区和黄河故道等新产区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陆秋农遭受冲击,下放果园劳动,但他仍注意观察、记载苹果生物学特性,并积极积累实践经验。1971年后,开始辅助中青年同志从事枣树龟蜡蚧的防治研究。1973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对苹果生产造成的损失,质量严重滑坡,影响出口声誉。中国农林科学院受外贸、农林等部门委托,组织全国有关单位进行提高外销苹果质量的各项研究。陆秋农与李震三等主持“提高苹果质量技术研究”的专题,在全国有关单位的通力合作下,通过实地考察,田间试验,经过7年的努力,基本明确了影响苹果质量的内、外因子,提出了一套以栽培技术措施为主和配合生长调节剂应用的有效技术规程,并为国家选建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提供了科学依据。接着他又主持了山区苹果优质高产稳产技术研究。研究中发现在干旱山区果园,利用铡碎的作物秸秆,常年覆盖于树冠下,既可培肥地力,又能节水保土。这一措施经推广应用于山东干旱山区,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1985年后,陆秋农转而从事宏观研究,针对苹果生产中广泛存在重栽轻管、重量轻质、重生产轻流通等问题,曾多次撰文提出加强果园基础设施;量质兼顾,加强产后环节和重视果树生产区域化等建议。与此同时,参加了多部果树专著的编审。1991 年离休后,还继续主持《山东果树志》和《中国果树志·苹果卷》的编审工作,1990年起任《园艺学报》编委。
陆秋农曾任中国园艺学会第三至第六届理事(第四、五届常务理事),山东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农业部第一届果树专家顾问组成员,曾获得山东省科技成果奖多项。198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生平的宿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