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柳楠:心系边疆的大学教授

时间:2013-11-01 来源:动物科技学院

他是一名大学教授,但他从来不满足于单纯的教书育人,他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是大学的三大功能,也是大学教授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教书不是大学教授的全部,大学教授除了要在学校用心教好课,用爱育好人,还要积极走出校园、走出实验室为社会服务,千方百计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改善群众生活,用于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财富。”

他身居青岛,却一直牵挂着几千里之外老百姓的“大事小情”,雷打不动地定期深入新疆、贵州、内蒙古等边疆地区,搞调查,做科研,进行生产指导和技术咨询,一心只为了当地百姓的生活能越来越好。

他就是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柳楠教授,他还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农业部首批跨越计划项目首席专家、九三学社中央社会服务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细毛羊育种岗位科学家。

教书育人: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提起柳楠教授,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和蔼可亲、儒雅幽默。

用学生的话说,课堂上的他没有“架子”,朋友般的传授,而不是冷冰冰的教导,让大家觉得这样的学习自然、愉悦,没有一点的紧张与局促。他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总能给课堂带来笑声,让本来枯燥的专业课变的趣味横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更深刻的掌握了学习内容。他的教学课件总是精益求精,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三位一体,因为他一直坚持认为展示给学生的一定要是最好的。也正因为此,学生们都特别喜欢听他的课,有同学说那是一种享受,能在快乐中学习,他的每一节课都能使大家记忆深刻。他还特别善于将科研实例深情生动的讲给学生们听,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到知识。

课堂内的柳楠教授传道授业解惑,课堂外的他特别注重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大学生首先要立志成材,学有所用,报效祖国。还要有具体目标:第一,要珍惜大学时光不能虚度,起码要对自己、父母和今后的人生事业负责;第二,要掌握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学期间应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死读书,知识要连贯,融会贯通,要有创新意识;第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广泛摄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领域的知识;第四,关于考研,考研是深入知识领域的重要途径,既然决定考了,就早下手准备。”这是柳教授常与学生们“唠叨”的四句话。

经常听到学生说柳老师教学时举止言谈优雅,风趣幽默。学生们都很喜欢柳教授,他的风趣幽默能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他的谆谆教诲又能让大家受益终身。学生们不“怕”他,但是却从心底尊敬他。

潜心科研:大学教授责无旁贷的使命

柳楠教授从事绵羊遗传育种研究20多年,在“七五”期间,就主持完成了“中毛型细毛羊选育”和“中国美利奴羊毛密品系的建立”两项课题并获奖;“八五”期间又参加完成“线性与非线性模型在畜禽育种中应用”和“建立中国美利奴羊品种结构新体系”项目研究。“九五”期间主持完成“良种羊及饲养配套技术”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十五”期间主持完成了“特种美利奴羊选育”项目和“优质细毛羊及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他同时还是闻名的“新吉细毛羊”的“缔造者”之一,自1994年开始,柳楠教授与新疆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十几个单位的科研工作者合作,经过10年联合攻关,顺利完成了国家“优质细毛羊选育与开发”项目研究,成功选育出优质细毛羊新品种。2003年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资源委员会审定,被正式命名为“新吉细毛羊”。这是我国继1985年中国美利奴羊育成之后又一个细毛羊新品种,该品种填补了我国毛纺急需的66—70支精纺细毛品种的空白。该项目分别获得了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新疆农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1982年起从事羊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技项目21项,在完成的16个项目中有13个项目15次获得省部级奖。

如此丰硕的科研成果背后,是柳楠教授20多年持续不断的艰辛奋斗与付出。

羊的育种工作,是一项需要将现代理论与育种实践完美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科研工作。动物的育种周期较长,羊的世代间隔需要3.5—4年,培育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时间越长遇到的困难越多,每项研究都是一次挑战。

我国的大型种羊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边远的牧区,那边的生活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为了获得育种第一手准确的、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柳楠教授要经常深入牧区,住在羊场,与放牧工同吃同住。苦、累是难免的,但柳楠教授总是说,搞科研哪有不吃苦的,工作需要嘛,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智力支边:百姓笑容是最大“报酬”

2005年作为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扶贫”工作的智力支边专家,柳楠教授走进贵州黔西南。

几天的考察,深深触痛了柳楠教授的心,他暗下决心,“绝不能让这里的人民再受这样的苦,一定要让自己的所学在这片土地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想方设法为当地百姓尽快开辟出一条致富的道路”。

黔西南州的晴隆县是西部山区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国家确定的全国特贫县之一,柳楠教授随联合推动组在贵州帮扶的主要对象正是晴隆。

“尽管当地一直保留着养羊的传统,但养羊的技术非常落后,羊的品种也严重老化,而且缺乏规模化与标准化饲养,产品没有销路,很难有效带动百姓致富”,经过调查研究,柳楠教授向晴隆有关部门建议,首先要大力引进品种优良的种羊,改良当地羊的品种,建立种源基地,通过杂交改良当地羊生产性能,提高产出效益;其次,要花大气力开展养羊技术培训,要让当地百姓尽快掌握先进的养羊理念和技术。只有这样,羊才能养好,才能卖上好价钱。

当地的土种羊——黑山羊,个头小,产肉量很低,但其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那就是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因此,引进优良品种的种羊与黑山羊杂交,培育出适合当地饲养的优良品种,既能改良品种,也避免了外地羊“水土不服”的问题。为了尽快改良当地的饲养品种,柳楠积极与晴隆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中心合作,在全国各地寻找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同时指导当地的技术人员开展科学选配,纯种繁育,为当地养羊品种的不断升级换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好品种还要有好的饲养技术,为了全面提高当地百姓的养羊技术,柳楠深入晴隆各个乡镇开展技术培训,从打开当地百姓传统的观念、思路入手,一步步引导当地百姓朝着科学养羊、标准化养殖的方向前进。

在培训中,柳楠越来越感觉到,靠自己“单打独斗”式的培训,很难迅速改变局面。为此,他想到应该让当地的技术推广人员到高校进行系统化的培训,让他们成为当地技术传播的“种子”,从而在当地开花结果,形成带动一大片的良好局面。

想到此,柳楠迅速向学校的领导汇报了当地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学校领导对此非常支持。就这样,黔西南畜牧技术人员培训班在青岛农业大学很快开班,学校从动物科技学院选拔出理论和实践经验最丰富的老师授课培训。“把羊引进晴隆,让人走出大山”,晴隆畜牧技术人员千里迢迢来到青岛农业大学培训学习,山东是畜牧业大省,有比较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出口外向型养殖企业,除了学习具体技术,还应该把沿海地区比较先进的理念带回去。因此,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柳楠积极联系烟台、威海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养殖场,带着学员前去参观,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展他们的思路,传播发展外向型畜牧业的理念。令柳楠极其欣慰的是,这批学员在回到大山后,很快就做出了成绩,为当地畜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注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西部山区石漠化最为严重的晴隆县也能够看到牛羊成群的动人画卷,这让许多人有些难以置信,但这却确实实现了。

在柳楠等一批专家的大力指导下,在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晴隆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治理石漠化的成功之路。晴隆的羊真正成了改变当地面貌,改变百姓生活的重大产业。目前,晴隆县的羊已走出大山,远销香港、上海、海南、北京等省市,每周来自省外的客商络绎不绝。羊火了,百姓也富了。

晴隆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2007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评价说:“晴隆县探索总结出来的,以种草来涵养水土,以养畜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做法,既做到了合理开发,又实现了科学保护,这是符合生态效益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扶贫开发原则的。全国人大原委员长吴邦国在考察晴隆草地畜牧业时说“这是一个当代人挣钱,子孙后代享福的项目,对国家来说保护了生态,对农户来说脱了贫,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看到晴隆的发展,看到晴隆百姓发自内心的笑容,柳楠教授打心眼里高兴,回顾几年来在黔西南、在晴隆的义务工作,柳楠说,老百姓的笑容是对我工作的最大“报酬”。

作者:特约记者 王洋 王春亮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