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李俊良:没有不良的土壤,只有不良的耕作方法

时间:2013-11-08 来源:资源与环境学院

 

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发光

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李俊良教授从教已有30年了。30年来,他在教学中一直非常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更是提倡自主动手、自主思考的学习方式。因为研究生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李俊良教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要源于李俊良教授与学生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教初期,他与当时农学系的学生一起进行大白菜的田间实验,一位同学走进田间便问,这田里种的是什么?这让李俊良教授着实有些惊讶,“这是大白菜”,“大白菜不是白色的吗,怎么这是绿色的”?

农学的学生居然不知道大白菜的样子,这件事让李教授感触颇深,从那一次开始,他意识到现在的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对实践和生产的认知太缺乏,这对于学生和科研工作的未来都是很不利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李俊良教授认为,想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首先作为教师就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要紧紧贴近社会的实际生产,深入生产第一线。

他经常去潍坊、胶东地区的果园、蔬菜基地做基层调研,在研究“设施蔬菜”时,冬天大棚里面和外面的温差很大,尤其是夏天,棚里的温度很高,在里面汗如雨下,又蒸又热,但他还是带着学生,亲力亲为打土钻。“只有踏踏实实的付出,才能获得准确数据,写出让人信服的论文。”李俊良说。

作为土肥专家的李俊良教授始终认为“没有不良的土壤,只有不良的耕作方法”。作为教师,他同样坚信,天下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金子,找到了合适的光照角度就都会发光。正是在这种负责、认真的教育思想的推动下,使他坚持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不断找寻更利于学生发光、成才的教学新方式、新手段。他曾被评为学校首届教学名师,曾两度获得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四次获得“六和”奖教金,获得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七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他所讲授的课程《植物营养与肥料》获评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30年的教育生涯里,最让他引以为傲的就是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他在学校里是较早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之一,尤其是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制作。“我个人觉得这方面我做的还是不错的,算是工作上的一个亮点吧。”说到这里,他坐直了身子,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多媒体网络课件:“2006年我的《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技术》被学校推荐参加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荣获二等奖,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2009年《植物营养与施肥》被学校推荐参加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荣获三等奖。没想到我可以获得全国性的奖项,真的是对我很大的肯定。”

自2000年开始,李教授已经连续10年获立项并圆满完成多媒体网络课件,并获得校多媒体网络课件一等奖5项,优秀奖3项。课件的内容一年一年的串连起来,可谓是环环紧扣,进而形成了一个较全面的多媒体系列课件,这些课件都在校园网上发布,内容生动形象,同时又能传达相应的知识点。在制作课件时,李教授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以此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动画与课件制作能力,李俊良教授称这是他从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得到的另一收获。除此之外,他多年来与学校电教中心合作撰稿、编写声像作品,这些作品已由中国农业音像出版社出版,并在中央电视七台播出,既丰富了教学,又服务了社会。

科研一定要多合作

从初出茅庐的学生,到科研成果丰硕的博士生导师,李俊良教授这一路走来最大的体会就是:搞科研,一定要多合作。

首先是跟科研工作的前辈们与同行们合作,甘于做别人的“高级打工者”,在科研的过程中多跟人交流,这样别人才能知道你的科研能力和研究基础,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就又多了很多机会。

本着这样的态度,李俊良教授先后参加了《主要农田生态系统中优化施氮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原理与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区域性氮素诊断与施肥调控及其配套技术的应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多个科研课题的研究。

正是因为一次次的参与,一次次的交流,李俊良教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科研前辈与同行的肯定,逐渐开始自己主持重要的课题。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的李玉忠研究员在网上看到了他的工作,打电话邀请他参加一个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子课题“兼顾水源地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地下水硝态氮污染负荷最大削减技术”。

多年来,李俊良教授一直进行着蔬菜与果树的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在水肥一体化技术、果园覆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迄今为止,主持参加各种科研课题40多项。“十一五”、“十二五”已结题或在研课题项目1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4项;主持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子课题4项;主持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目前是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薯类栽培与土肥岗位专家。

此外,李俊良教授还十分重视与公司的交流和合作,因为作为科研工作者,想要推广一项技术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通过与公司合作,利用公司的资源,由公司进行技术推广,会使技术推广更快、更广,实现双赢。李教授多年来与北京富特森农业科技公司、湖北新洋丰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亿嘉农化有限公司、潍坊昌达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等10多家公司进行着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研的道路是艰苦的,但是在这样一条路上,李俊良教授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原则:由小到大,日积月累;看准方向,找对位置;吃苦肯干,搞好合作;广通门路,水到渠成。

社会服务是责任更是需要

教学、科研是天职,社会服务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李俊良教授说。

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科技服务、科技培训活动,他从来都是积极踊跃、不遗余力,他说这是作为大学教授的工作要求,也是工作需要。“科研成果只有转化成农民手中的成果,才是有用的成果;我们的科研工作,也只有立足百姓需求,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对他来讲,没有所谓的双休日的概念,周六周日的时间要走出学校,到实验基地进行科学研究,到田间地头进行社会服务。“有时候周五白天下课后,晚上就出发到基地或外地调研、服务,周一再回来上课”。因此,他办公桌的日历上总是记得满满地外出科技服务的日程安排。

今年9月份,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我校携手中国农业大学、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在青岛市平度建立了科技小院,直接把为农民服务的工作站建在了村里,成为在我省建立的第一个科技小院。此前他主持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果园生草——鼠茅草种植技术已为当地百姓广泛应用在生产当中。

小院建立以后,李俊良教授每天早晨雷打不动地6点起床上网,查看全国各地科技小院的工作日志,“我把各小院每一天的日志看完后都下载在文件夹里,想看的时候对应打开找日期就可以了,从这些日志里能看到百姓最需要的东西……”打开存放工作日志的文件夹,记者看到,文件夹列表占了满满的屏幕,已有2000多篇。

他对这个科技小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期待能在这个扎根农村、立足农民中间的小院能有大作为,在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进一步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贡献。

作者:刘春玲 王晶 亓文璞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