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4
伟大梦想催人奋进,知信行合任重致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视野雄视万里。“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中,人民至上是根本的价值立场,自信自立是内在的精神特质,守正创新是鲜明的理论品格,问题导向是源头活水,系统观念是基本工作方法,胸怀天下是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我们要勤学之,善思之,继之以贯彻与实施。
通过听取郭善利书记开班动员讲话、参加专家辅导报告和小组集中学习与交流,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学院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方向更加明确、行动更有主张。
一、坚持以学铸魂,筑牢思想之基
以学铸魂,铸的是理想信念之魂。确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能矢志不渝地献身于伟大的事业而不畏任何艰险。发扬实干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真抓实干,干出实绩。
以学铸魂,铸的是对党忠诚之魂。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大是大非面前能站稳立场,在急难险重时刻能挺身而出,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勉工作。
以学铸魂,铸的是人民立场之魂。始终保持密切联系服务于师生,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解师生之所困,忙师生之所需,不断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站稳人民立场,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诠释忠诚。
二、坚持以学增智,做工作上的得力人
以学增智,就是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力量,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拓宽视野思路,根本目的就是练就履职尽责的过硬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当前,学院正处在人才队伍、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全方位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精读深悟领袖思想,学之思之用之,知之信之行之。当我们达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境界,我们才会变得方向更明、思路更清、谋划更准、方法更多、动力更足。
作为学院负责人,更是要善学善用 善作善成,主动攻坚克难,担当作为,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校内外调研分析,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凝聚学院力量,破解学科专业特色不鲜明、化工学科的工科属性偏弱、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不足等制约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新作为、新举措、新突破,全面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三、坚持以学正风,做清正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
以学正风,就是要通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正党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树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推动学习理论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转作风,坚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注重实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作为学院负责人,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做到积极引领学院师生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营造思想统一、意志坚定、行动协调,作风有力的事业氛围。强化实干担当,聚焦学院中心工作,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以高质量发展成就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四、以学促干,做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实干者
以学促干,就是要见行见效。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学和做结合起来、查和改贯通起来、破和立统一起来,努力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切实把真理力量转化为实践伟力,以高度的责任感、昂扬的精气神把学院的各项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推动学院快速发展。
(一)依托学校农科优势,用好学科交叉之“催化剂”,做好“融合”这篇文章,打造理工融合、学科交叉、农化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强化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内涵建设,新增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与化工专硕点。在“新农科”“新工科”等“四新”建设发展背景下,勇于面对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进化学+农业,化学+生命,化学+食品,化学+材料等举措,让学科之间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生长点,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不断凸显化学、化工学科的“农用化学”特色,主动聚焦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产业需求,持续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化学、化工方案”。
(二)做好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错位发展”这篇文章,在新农科背景下,打造“农化”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培养化学与农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做好顶层设计,以国家一流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实力。构建“农化”特色课程模块,增设系列学科前沿课程,打造“农化”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夯实人才培养举措,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储备“农化”背景丰富的复合型化学化工专业人才。
(三)做好科研“组织化管理”这篇文章,不断提高学院科研竞争力,培育高水平科研项目与成果
按照学科方向和科研特色进行团队的优化重组,进一步按照学科发展规划凝练团队研究方向,强化项目及成果申报、培育的组织化管理,积极发挥团队力量,推动创新,打造标志性成果,使得学院的科研学术得到显著提升。
(四) 做好实验室“共建共享共用”这篇文章,遵循“大平台”建设理念,打造“一点两线三面”的学科专业平台新布局,逐步破解实验室空间及设备资源短缺的困境
面对学院教学科研实验室不足,教学科研设施尚不完备等短板,主动走出去,进行同类高校 同类学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调研分析,形成学院实验室建设方案及项目建设库。遵循开放共享的理念,打造“以学科专业发展为着力点”“教学科研两条线”“教学科研三层面”的平台布局。通过打通平台,破除实验室“孤岛”现象,实现实验室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共用,达成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逐步缓解实验条件不足带来的发展制约因素,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为学院学科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