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教学水平,3月29日,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在N206及主楼三楼会议室分别召开《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育种学》两书的编委会议。会议分别由农学与植保学院院长林琪和副院长赵洪海主持。
会议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庆昌,河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李存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立明、管延安、黄承彦,中国农科院烟草所研究员罗成刚、刘好宝,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鞠正春、柴兰高、曾英松等人出席。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宋希云出席,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作物栽培、作物育种教研室教师参与讨论。
林琪和赵洪海分别说明了此次教材编委会议的目的和意义,指出,在此次《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育种学》的编写中,要着重于农业生产上的新技术,要突出案例教学,提高教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负责人杜金哲及《作物育种学》负责人穆平,分别就指导思想和编写要求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并提出框架内容是否丰富、章节是否繁琐、重点是否突出、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调整等需讨论的问题。
宋希云指出,要请多方面的育种老师一起批评指正,力求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严谨准确。
与会的几位老师结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新教材修订要以案例与理论相结合为重点,增加案例教学和生产上的新技术、新成果等建设性意见。
在讨论中,李存东指出,新教材的编写应关注作物生产的新特点,突破传统编写理论的束缚、把案例与理论相结合,是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还指出要以产品发展为导向,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需突出教材的新颖性、实用性、实践性。刘庆昌教授认为编委会成员应对新教材做好定位,了解新教材是面向什么。他强调整本书要保证章节内容平衡,并结合山东地域特色,并提出了三点建议:教材内容简洁,概念准确严谨,实例经典有代表性。
编委会成员就新教材框架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及思考,根据每种作物的地区性、实用性和特色性及育种原理、重要性状育种、重要作物育种及种子繁殖方法等现代育种需要进行各章节主要内容的讨论。
专家们的见解和建议对教材的编写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会议基本确定了教材编写的基本框架、章节内容及各自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