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技学院
产学研相结合 培养应用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
动物科技学院的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畜牧兽医系,49年来,从动物科技学院走出的毕业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或岗位大显身手,许多人成为业界精英或行业领军人物。他们中有创立全国著名的六和集团的创始人、原董事长张唐之,有以“容天下精华,富中国农民”为追求的山东天聚公司董事长丁惠东,有创造了国内畜牧民营企业商业典范的山东信得药业集团董事长李朝阳,有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保续……
无论是创业还是治学,不管是经营管理还是科学研究,一直以来,动科学院的毕业生都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长期以来,学院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走以内涵和外延发展相结合的路子,树立“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国家和社会有高度责任感,具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相关部门,从事业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不断强化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促进教学效果
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来,学院坚持强化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促进教学效果的发展道路。坚持加强实习实践基地的创建和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真正做到了科研先行,实践搭桥,产学研相生相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学院坚持加强各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所有教学实验室均为开放性、公用实验室,保证实验室开放时间长、范围广,学生利用率高。同时,学院还积极在校内外建立教学与科研基地,建立畜牧试验站、禽病诊断中心、动物医院、饲料添加剂厂和实验兽药厂等五个校内实习基地,在山东省农业实业集团公司、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宏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建立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以此有力加强教学与社会产业之间的合作。动科学院还重视探索多渠道办学、开放式办学的办学模式。学院借助社会资金,与即墨市合作,建设了畜牧高科技示范园。这些与校外产业的积极合作,使学院教师有了更多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与场所,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与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因此有了更广阔的实习、实践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的锻炼,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更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带着理论投入实践,又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加积极地融入课堂学习,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实践与教学两个环节交相呼应,相互促进。
此外,学院坚持大力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近十年来,学院教师共主持参加完成科研项目62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项。获奖项目3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一些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教师将科研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学术交流获得的前沿知识,及时融入课堂,编写教材,丰富教学内容。王宝维和单虎教授就将多年的家禽疾病防控研究成果编写进《禽病学》、《兽医传染病学》教材,该教材被列为农业部“十五”规划教材,被多所农业院校采用;潘庆杰教授将“基因打靶和BAC技术”等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课程教学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此外,依托教师的众多科研项目,学院还开设科研训练课,引导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学院从三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四年级学生就基本能够跟随老师做课题,并及早地进行毕业生产实习,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水平和操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深化教学研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国家和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和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动科学院积极进行教学研究,通过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和实践内容等方式,使培养目标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院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及教学管理工作,取得了多项教学管理和研究成果,2003年至2006年,共主持或参加省级和校级教学研究课题7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4项。其中“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2005年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动物繁殖学课程建设探讨”2005年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这些研究成果的实施对教学改革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学院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和更新,使理论教学不仅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还能及时反映学科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实现了课堂、实验和实践三统一,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改革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结构,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建设,动物科技学院已经形成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有机结合的办学体系。通过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形成了验证型实验教学与设计型实验教学相结合、技能培养与创新素质培养相结合、科研型与生产型人才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的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毕业生一直受到社会单位的青睐,近三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连续超过97%,有600多家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600多个,是三年来毕业生人数的两倍多。在学院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社会单位普遍反映,学院的毕业生能力强、肯吃苦,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