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才培养

【教风谈】宋祖伟:以混合式教学为引擎,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

时间:2025-06-28 来源:校报

教风是学风的“风向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课一案,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品格。而混合式教学,正是我近年来以技术赋能教风、以教风带动学风的重要抓手。

一、教风建设的核心——以“三心”换“三学”

曾有学生问我:“老师,无机化学公式多、内容抽象、元素知识繁乱难杂,怎样才能学得好?”我的回答是“老师用心教,你们自然愿意学。”

这句话背后,是我对教风的理解。教风建设的核心是——用“责任心、创新心、关爱心”,助学生“乐学、善学、笃学”。

在混合式教学中,责任心意味着并非简单地将课件到网上,而是要对课程体系与教学逻辑进行重构,融入课程思政,使课程呈现全新面貌。以《复杂电对电极电势的计算》这一难点为例,我精心录制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聚焦讨论,提升理解层次。课后,我引导学生制作了“配离子生成与电极电势、狂恋化学之沉淀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微视频”并上传学习通平台,实现了知识的传承与应用。

智慧教学的探索则是创新心的体现。从2020级开始,借助MOOC自主学习低阶知识点,采用专题直播、分组活动、PBL教学法开展高阶知识点学习,QQ群实时答疑,AI智能体助教助学,让学生在闯关、任务驱动下体会高效、愉快的智慧学习,获得了95%以上学生的认可。

关爱心,则体现在因材施教,与学生“亦师亦友、相互促进、互相成就”。面对从高中步入大学的新生,耐心倾听困惑,细心观察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在温暖和信任的氛围中成长。

二、我的“四维”教风实践路径

1.精。利用学习通平台数据,精准识别学生薄弱点,通过特定问题、专题案例引导等“精准滴灌”模式,引导学生从微观结构角度思考、讨论、问辩,体会“性构相依”思想。该学习方式让学生遇到问题时,不再依赖“百度”或“喊老师”,而是尝试从化学原理角度分析,培养了智慧学习能力。

2.实。用“接地气”化解“高冷范”。在讲授“碳族元素”章节时,从化学原理、实际应用、科学研究维度依次递进,把问题讲透。期间通过前沿技术、时事热点,启发学生深层次思考,提升知识迁移能力,达到“性构相依”思想与“双碳”意识的教学预期。

3.活。设计PBL任务和结构模型制作等活动,让“沉默的大多数”动起来。学生获得感明显,比较享受文献查阅、与同学讨论合作、与导师沟通、ppt制作完善的过程。部分学生反馈“尽管是被动参与,但是感觉有点头绪了,今后制作PPT、查阅资料应该不成问题了;些许遗憾是没能争取到机会进行视频录制与讲解,只有等待下次啦”。部分同学表现出了进行固氮、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研究的兴趣,主动要求进入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参与大学生创新课题的积极性高涨。

4.思。学期初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基础与学习期望,期中考试问卷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平台使用情况反馈,结课问卷与成绩分析评估整体教学效果。将反思中总结的改进措施融入后续教学,调整教学节奏、优化时间路径,让教学反思精准发力,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风的“教学武器”。

三、教风建设的辐射效应——从“一门课”到“一群人”

教风的影响力往往超出预期,《无机化学》课程建设带动了同类课程的改革,激发了青年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兴趣,形成了一个钻研智慧教学的团体。

教育是“慢艺术”,但教风建设必须“快行动”。当我用混合式教学打破课堂围墙时,学生用他们的成长告诉我:技术再先进,内核依然是教师的匠心;好的教风,是点燃而非灌输,是引领而非催促,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作者:化学与药学院 宋祖伟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