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5-05-21
5月21日上午,莱阳农学院学科建设暨科研工作大会在城阳人民会堂隆重召开。校领导周学宝、李宝笃、刁新华、张铭锦、戴洪义、宋希云、刘国秋、原永兵等出席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
大会由宋希云副校长主持,李宝笃校长发表讲话,题目是《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开创我校学科建设新局面》。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我校2000年以来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成绩和基本经验,表彰在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分析我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我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提高我校科研工作水平,进一步落实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办学理念,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促进我校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
李宝笃校长在讲话中总结了2000年以来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成绩和经验:
(一)提高了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二)加强了对学科建设的领导,建立了学科建设的组织机构。
(三)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术力量得到加强。
(四)扎扎实实推进了三项重点建设,学科特色和优势逐渐形成。
(五)学位点建设成绩显著,研究生教育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六)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七)科研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谈到对学科建设的认识时,李宝笃校长指出:思想认识到位是学科建设的前提;管理体制到位是学科建设的保障;科学的规划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李宝笃校长在讲话中分析了学科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外部环境的显著变化为高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高校在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我校所处的胶东半岛地区是山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
(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提供了可能。
(五)青岛校区的成功建设,为我校学科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李宝笃校长提出了今后五年我校学科建设的奋斗目标是:今后五年,要以建设省内高水平的多科性大学为目标,紧紧抓住农科特色不放,结合我校的地域优势,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强化我校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建设,使部分学科在国内达到前沿水平;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3个左右博士点,新增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20个左右二级学科硕士点;建设3-5个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今后五年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指导方针是:立足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坚持以“科教兴国”、“科教兴农”为己任,牢固树立学科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科学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从我校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选准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学科条件建设,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和联合攻关,使我校的学科实力明显增强,学术水平明显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层次、水平和规模有较大发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达到较高水平。
主要措施是: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营造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环境、氛围;第二,科学制定学科建设的规划,精心打造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第三,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领导,健全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第四,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为重点,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第五,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强学科基地建设;第六,以争取博士授权单位为目标,加强学位点建设;第七,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李宝笃校长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在高校主要体现为学科建设的竞争。只有以人才工作为重点,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够激流勇进,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使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大会号召: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人才观为指导,抓住一切机遇,凝聚一切力量,奋力拼搏,开拓进取,为把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而努力奋斗!
戴洪义副校长宣读了《关于表彰莱阳农学院学科建设暨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关于表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王永章同志的决定》。校领导向获奖单位和个人颁了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林琪、宋爱荣分别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