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烟台晚报10月10日:“蓓蓓”诞生记

时间:2003-10-10 来源:水母网-烟台晚报





记者方春明摄影刘学龙


  “蓓蓓”是被“拖”出来的

  7日夜11时,莱阳农学院动物胚胎工程中心牛场接生组长戴洪奎教授对“梨花”进行了查体,说:“今天夜里肯定分娩。”在产房里与“梨花”朝夕相处了4昼夜的记者听到这个消息,兴奋的同时,心里泛起丝丝紧张。
  此时,一向温顺的“梨花”尾巴撅起,乳头不停地滴着乳汁,有些烦躁。“牛爸”柏学进教授解释说:“‘梨花’从晚上起停止饮食,现在已出现阵缩。”
  随后,接生组的大夫们迅速进入临战状态:穿上工作服,戴上手套,搬出备用氧气袋和无影灯,备用手术器械和助产器具浸入消毒水,再一次对“产床”喷洒消毒水……空气中顿时弥漫着浓重的来苏水味道,更增加了紧张的气氛。
  深夜11时20分左右,来自中央、省级等新闻媒体的30多名记者纷纷背上“长枪短炮”跑出招待所涌进产房,抢占“有利地位”。为了摄影摄像需要,农学院特意在产房里增加了4盏高瓦数的新闻灯,整个屋子立马照得通亮。从未见过这种阵势的“梨花”,睁着铜铃大眼,四处张望。
  8日凌晨0时30分,“梨花”的肚子仍然静悄悄的。柏教授悄声说:“按照正常情况该生了,由于现场人多、灯亮,‘梨花’太紧张了。”遵照柏教授的要求,新闻灯、手机全部关闭。产房里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惫,静静地等待着“蓓蓓”的到来。
  凌晨3时许,“梨花”还未进入状态。专家组一致决定对“梨花”实施助产。只见戴洪奎把经过严格消毒的双手小心翼翼地伸进“梨花”的肚子,将“蓓蓓”的一只腿先拖出来一点点,然后又把浸在消毒水中的绳子拧成环状,套在小牛犊的腿上,五个人分成两组,喊着“一二———嗨,一二———嗨”,一齐用力地往外拉。
  尾巴出来了;身子出来了;头出来了;
  “成功了!成功了!”原本安静的产房内,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叫声。记者们兴奋地按动着手中的快门。
  时间定格在了10月8日凌晨3时18分。
  专家们迅速从兴奋中恢复了平静。倒提腿、拍打、按摩肺部……所有程序全部完成后,“蓓蓓”安静地躺在母亲“梨花”身边。升格为母亲的“梨花”不停地用舌头温柔地舔着自己的宝宝,并发出“哞哞”声,仿佛在说:“快站起来,站起来!”
  4时整,“蓓蓓”站立成功。
  经专家检测,着一袭油亮“黑衣”的“蓓蓓”,雌性,体长66厘米,身高78厘米,体重33公斤,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田间将遍布克隆牛

    专家告诉记者,“蓓蓓”是世界上品种最优质的肉牛之一,它的成功诞生意义深远。
  说到“蓓蓓”的意义,必须提到它的诞生过程。事实上,它的真正母亲是我国第二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双双”。
  为快速取得优质牛品种,“双双”和世界首例胎儿皮肤上皮体细胞克隆牛“康康”达到体成熟时,“牛妈”董雅娟博士对两只克隆牛实施了超数排卵处理实验。今年1月2日,科研人员从两头克隆牛身上共采集到13枚符合国际标准的胚胎。取得克隆牛胚胎后,科研人员采取了玻璃化超快速冷冻处理技术,其中,移植了“双双”胚胎的受体牛“梨花”妊娠成功。
  “蓓蓓”的顺利降生,证明克隆牛与正常繁殖母牛一样,具有发育胎儿的能力。此外,玻璃化快速冷冻,是一种时间短、成本低的冷冻技术,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而且1分钟即可完成,是目前最简单快速的胚胎冷冻保存技术。“牛爸”柏学进信心十足地说:“在不久的将来,超数排卵和玻璃化冷冻技术,将使大量克隆牛胚胎移植到农民家中的普通母牛肚子里,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将到处是克隆牛的身影,两三年即可形成产业规模。”

    “牛爸爸”和“牛妈妈”

  “蓓蓓”成功诞生了!我们应该感谢柏学进和董雅娟夫妇俩。
  2000年,董雅娟和柏学进夫妇作为高级人才被招聘到莱阳农学院。此前,两人于1986年从黑龙江省畜牧专业毕业,后来分配到省畜牧研究所,一直从事胚胎移植研究工作。1996年,两人又赴日本山口大学研修。十几年来,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夫妇俩成为事业和生活上互相促进、互相扶持的绝佳搭档。
  在“蓓蓓”诞生的那一刻,已从“牛爸牛妈”升格为“牛爷爷牛奶奶”的夫妻俩不禁相拥而泣。在繁殖“蓓蓓”的过程中,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可当记者把这一问题抛出来后,柏教授却十分谦逊:“没有学校,就没有我俩的成功。”他说,2000年他和妻子来到莱农时,学校为了支持他们搞实验,专门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实验室,并提供科研基金,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了一切便利条件。
  从两人同事的嘴里,记者了解到他们的一些事迹。在莱阳农学院司机宋师傅的脑海里,有一件事至今令他记忆深刻。2000年,董雅娟从日本回国,宋师傅到机场接机。董雅娟下机后,带了四个大旅行箱,宋师傅以为她从日本捎的特产,一问才知道:四个箱子装的全部是科研资料。
  夫妻俩的好学和勤奋在学院里是有口皆碑的。“在实验室呆到凌晨两三点是经常的事。”学校方面告诉记者,“康康”和“双双”的体细胞克隆实验,前后共5年时间,失败了上万次。这期间,董雅娟和柏学进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和气味难闻、蚊蝇成群的牛舍里,一遍遍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动作,其中的枯燥和呆板非常人所能忍受。研究和繁殖“蓓蓓”的过程又是如此。谈到这里,柏教授插了一句风趣的话:“谁叫我俩是牛的父母呢?”
  两人对牛的偏爱,甚至引起了他们14岁的儿子的嫉妒。儿子从小就跟着外婆,一年只有春节放假那几天,才能和父母团聚。谈到自己的付出,夫妻俩的话如出一辙:“我们很幸福和满足,克隆牛就是我们互赠给对方最珍贵的礼物。有了它们,什么苦、累都不值一提。”

作者:记者方春明摄影刘学龙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