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简 介
董雅娟 山东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山东省第八届政协委员,莱阳农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推荐为山东省第五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及学科带头人,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
柏学进 莱阳农学院动物胚胎工程中心主任、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常务理事。2001年被推荐为山东省第五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及学科带头人,2002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2003年被评为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他们夫妇共同主持省教育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克隆牛技术的研究”,2001年11月曾成功克隆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
克隆牛专家夫妇笑谈情感
2003年10月3日—8日,记者一直呆在莱阳农学院,等待世界首例玻璃化超快速冷冻保存的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蓓蓓”降生。在这段日子里,记者几乎每天都和两位克隆牛专家———柏学进教授、董雅娟博士夫妇接触着,虽然他们性格迥异,举首投足间却透着默契;虽然他们曾长时间两地分居,感情却坚固无比……并最终在科学研究上,携手取得了巨大成绩。
这是为什么?他们的情感世界又是怎样的?10月4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在备受世人关注的“蓓蓓”诞生前夕,在莱阳农学院胚胎工程实验室里,独家专访了这对克隆牛专家夫妇。
恋爱:无声胜有声
董雅娟博士性格开朗,十分健谈;而柏学进教授则较内向,不太爱说话。董雅娟博士获知记者采访意图时,立刻开朗地笑了起来,而柏学进教授则微笑着坐在一旁,怎么也不肯开口。
“你不说,那我就先说吧!”董雅娟笑着告诉记者:“说实话,当初是我先注意他的,但后来是他追我的。你说是不是?”她边说边问一旁的柏教授。柏教授笑着答道:“是,是我追她的。”
原来,他们的相识,是缘于董雅娟的老师的介绍。1985年,他们还都在黑龙江畜牧兽医学校念书,董雅娟比柏学进高一级,说起来还是师姐。“直到现在,我还是把她当师姐看,她在学术上的造诣比我深得多。”说到这里,不善言语的柏学进插话道。
董雅娟说,有一次我到老师家玩,老师告诉我,我们学校有个叫柏学进的小伙子不错,傻乎乎的,学习好,人老实。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注意老师说的那个“傻小伙”———但关注了多日,竟然没找到,直到有一天走路时,柏学进撞到董雅娟,与董雅娟同行的同学告诉她:“刚才那人叫柏学进。”
从那以后,董雅娟的目光就开始追逐柏学进———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竟喜欢上了这个衣着老土,身材高大,就知道学习,不爱说话的“傻小伙”。
“我虽然‘傻’,但这事还是让我发现了。这么好的女孩子我怕错过了,于是就开始主动追她了。”柏学进说。
董雅娟说,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的第一次约会,他约我出来。我们从学校走到城里,然后又从城里走回学校———整整走了一下午,他也没说一句话。后来,我实在憋不住了,问他:“你怎么不说话啊?”他当时说了句让我铭记一生的话:“此时无声胜有声。”
经过这次约会,以后每到周六,他们俩总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学校的小花园。当然了,第一次约会的“风格”还保留着———两人都不说话,一起默默地在夕阳下四处走。没人时,偶尔,两人也会像“做贼一样”偷偷地握一下手,然后飞快地松开———当然,偶尔有交谈,也只是停留在学习上。
结婚:理解最重要
经过一年“无声胜有声”的恋爱,两人都觉得对方是自己心目中的伴侣。198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董雅娟分入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1986年,学业堪优的柏学进毕业后也进入这个研究所———他们开始酝酿结婚。
柏学进家在黑龙江一个偏僻的农场,家庭条件不太好;董雅娟则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但这并没给他们的感情带来一丝波折。“当时很多人对我的选择很不理解,但我喜欢的是他这个人。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简单婚礼过后,他们就双双投入到工作中。“他那时就知道工作。我知道他是为了事业,我很能理解。”
刚结婚时董雅娟不会做饭,柏学进一有时间就自己动手。时间久了,董雅娟也学会了。董雅娟说:“在这方面,他是老师,我的手艺全是他教出来的。”说到这儿,柏学进乐了:“我要是不教你,还不得给你做一辈子饭啊!”
一年以后,他们的儿子降生了。说到孩子,他们都沉默了。短暂的沉默后,柏学进说:“这些年,我俩只顾忙实验、忙科研,没怎么照顾孩子。我觉得挺对不住孩子的……”“不过,现在孩子长大了,也能理解这些———别说这些了,还是说说我们俩的事吧。”董雅娟笑着打破了沉闷的气氛。
其实,在生活中他们也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也常为研究上的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每次争执过后,董雅娟总能先站出来承认“错误”,如此一来,柏学进也不好意思继续“发作”了。于是,两人就和好如初了。
“两个人既然走到了一起,就要互相理解、支持。不过,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挺难的。”董雅娟望着柏教授深情地说。
是啊,是挺难的,但他们做到了。
科研:携手同努力
“如果我们两个人不相互支持,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说到科研时,董雅娟说。1996年,他们夫妇二人一起远赴日本山口大学,学习克隆技术。当他们半年后回国时,柏学进提出“克隆牛”这一课题,并自己开始动手组建实验室。
为了能在这一项目上取得突破性成果,1998年,董雅娟再次远赴日本学习,同时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这一去就是5年。说起这5年,董雅娟感慨万千:“这5年,他一个人又要做实验,又要照顾孩子,挺不容易的。实验室都是他一人亲自动手组建的,我只是负责一些理论上的工作。说实话,我们能有今天的成绩应该感谢他。”说到这里,董雅娟的眼圈红了。
在研究中他们夫妇相互配合,遇到问题时一起探讨,一起想办法。在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降生前,董雅娟还远在日本,只有柏学进一人呆在莱阳农学院的实验室里———每当柏学进在实验中遇到难题时,远在日本的董雅娟都会抽出时间,回国一起解决难题。
有耕耘就有收获,经过他们夫妇的共同努力,2001年11月3日、6日,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先后在莱阳农学院诞生。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又继续对克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2003年3月,董雅娟学成回国,两人便形影不离地整天呆在实验室里。
“可以说,我们俩少了谁都不会有今天的成果。”董雅娟博士说。
后记
整整一上午的时间,我们在愉快的交谈中完成了这次采访。在记者离开实验室时,董雅娟博士和柏学进教授携手出门相送,记者在他们的脸上读到了那份不言而喻的满足———事业上的,也有情感上的。
10月8日凌晨,世界首例玻璃化超快速冷冻保存的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蓓蓓”,终于在世人的注目中顺利诞生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件喜事要告诉大家———我国首例和第二例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也要当“妈妈”了———他们的自繁后代也要诞生了!

“这是我师姐,我是在学习!”柏学进教授对记者笑道。

柏学进夫妇和他们的“孩子”———我国首例 和第二例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在一起

瞧,他们相偎相依,笑得多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