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至18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现场赛在北京举行,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郑涛教师团队以主讲的《中外园林史》荣获课程思政副高组二等奖。这是继2024年后,学校第二次在该项全国性教学创新赛事中获得二等奖,更是郑涛继连续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后,又一次摘得教学大赛奖励。
郑涛,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青岛市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研究,主讲《中外园林史》《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主持《中外园林史课程》获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持和参与省部级教研课题5项,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曾获山东省教育系统五一劳动奖章、青岛农业大学康地恩教学创新奖和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躬耕教坛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009年秋,郑涛踏入青岛农业大学。学校承续文脉、育人启智的创业史,激发了他站稳讲台、赓续奋斗的决心。郑涛将“为师如大鱼,引游助成长”的理想,化作日复一日的行动自觉,始终以“初上讲台”的敬畏之心面对课堂和学生,精雕每一页讲稿,讲好每一个案例。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他都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讲授《中外园林史》时,为营造出真实可感、饱含真情的教学情境,郑涛自费购买无人机和摄录设备,利用各种机会拍摄了大量影像素材,再结合购买的视频资料,自学剪辑,将苏州人文园林的诗意、北京皇家宫苑的雄浑、法国凡尔赛宫的壮丽、意大利台地庄园的灵动,“搬”进方寸讲台。
自2023年起,郑涛引入OBS增强现实数字技术,创新打造沉浸式互动课堂,将历史内容变为可触可感的风景长卷。他创新建设智慧在线课程,慕课“中外园林漫赏”自上线以来被69所院校的超2万名学生选学,好评率90%以上。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交融的探究式课堂,郑涛独辟蹊径设计了《宋画中的传统民居解构》《以手为眼:园林空间转译新范式》等互动研学单元,带领学生在探究与思辨中,悄然成长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改革创新 做课堂教学的探索者
教学实践的持续积累也带来更多深入思考——如何让“水”更活,“鱼”更欢?
2017年,学校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在观摩往届省一等奖选手的讲课风采时,他深受震撼:“原来课还可以这样讲?”郑涛回忆:过去自己一直追求把知识讲透,以为这就是好课堂的标准,学习了优秀教师的教法,才发现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有设计的教学,才能成就更好的课堂。同时优秀的专业课程一定是将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专业内容的课程。此后四年,郑涛对自己的课有了更高要求,从课程教案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与过程、资源库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等方方面面全面更新理念、提升技能。
郑涛还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郑涛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深度挖掘课程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开展中外园林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在教学中,他用OBS技术引领学生走入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中,感悟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在讲解宏伟壮丽的凡尔赛宫中,教会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西方设计智慧赋能当代中国设计,让古今中外的智慧在学生心中蕴育成长的力量,共同启迪青年设计者为建设美丽中国发奋学习。
在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郑涛积极参加教学比赛,让每一次比赛,成为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练兵场”。从院赛到校赛、再到省赛,每一次登台,都是郑涛对自我潜力的挖掘和突破。2019年省青教赛前夕,郑涛突发急性阑尾炎,为不错过宝贵的参赛机会,他选择保守治疗,带着留置针走上了讲台。教学中,郑涛腹痛如绞,汗水很快浸透衣衫,但却用极大的毅力控制住声音,听起来始终从容饱满。
正是这份“课比天大”的精神,让他不断精进、屡获突破:校赛一等奖、校“青年教学能手”,省青教赛优秀奖、二等奖、一等奖……2020年,郑涛在青教赛省赛中以工科一等奖第一名的绝对优势,获推出战全国青教赛,并最终获得三等奖,实现了学校在此赛事中历史突破。
教研相长 做科学研究的深耕者
在郑涛看来,获奖,并非终点,走下领奖台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近年来,他将参赛过程中收获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发表高水平教研论文8篇,主持的《中外园林史》课程,成为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带着“三堂联动、五星五阶”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和“掇志筑基、理思引智、析古创今”的创新理念,郑涛团队再度登上教学创新大赛舞台,成功摘得全国教创赛课程思政副高组二等奖,为学校再添一项国家级高水平教学竞赛奖项。回忆此次国赛经历,郑涛感慨良多:“学校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的成长沃土,才能让我们团队有底气、有能量从高手林立的赛道中突围。在我们团队的背后,是很多人的付出。这个奖项,属于学校全体热爱教学、坚守育人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