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我的育人故事】刘树堂:守望土地 薪火相传

时间:2025-09-12 来源:资源与环境学院

我是资源与环境学院退休教师刘树堂,主要从事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土壤肥力演变、作物水肥调控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今天我在这里分享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的故事。

长期定位试验,就是在固定田地上进行的农业研究方法,具有时间的延续性和气候的重复性。183年前,英国人洛桑在一个小镇上建立了长期定位试验站,就是现在著名的洛桑实验站。20世纪70-80年代,我国陆续设置了多个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1978年,我的前辈姚源喜教授和杨延蕃教授夫妇,在莱阳建立了小麦玉米轮作下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杨延蕃教授去世后,姚源喜教授将爱人的骨灰一半送回了故乡,一半撒进了试验田,体现了他们对试验田的深厚情意。试验至今已连续进行了48年,是目前国内持续时间最长、样品资料保存最完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该试验的独特之处,是别人没有的我们有,别人有的我们时间更长。

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的关键在于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动态观察、土壤与植物的取样保存及检测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加之试验面积小,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田间管理都要人工完成。从整地、肥料的精准施用、播种、灌溉、取样、收获等,一年两作又苦又累,特别是播种与收获时节,就播种一天下来就是十多公里。这样年复一年,重复而又枯燥,在这长期而又重复进行的日子里,自己亲身坚守了38年,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我无怨无悔。

图为刘树堂教授和研究生进行田间播种

能坚持至今,如何做到的?

这得益于领导的关怀与支持,老教授的关爱与启迪。周学宝校长跟我谈心时,他说“科学是一种对未知的新征服,而这个征服意味着要独自开拓,要忍受不同寻常的孤独。面对试验中大量繁重并且枯燥的工作,面对变化无常的天气状况,更要在各种情况下让试验保质保量地进行下去,没有一定的恒心与坚毅的品格是万万不行的”。姚源喜教授经常教导我,事情要么不做,既然做了那就得做好,科研必须吃苦耐劳,并且做了数据要及时总结,多作些学术报告让别人知道我们做了什么,做得怎样?姚源喜教授快60岁了还亲自做试验,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到试验田指导,走路不方便了,还让别人用轮椅推着到试验田看看,这是她对长期定位试验有着深厚的情感,是嘱托、是传承也是期待。

试验维持还面临缺少经费的问题,我到北京找到全国长期定位试验协作网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明岗教授。当时正值下雪天,我把试验情况向他作了汇报,他非常支持,并帮助申报了一个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的子课题(25万元),加上2007年、2008年我又申请了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慢慢就好起来了,去年徐院士和他的助手亲临试验地指导交流。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对老师而言,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学生,而对学生而言,可能一辈子能遇到的好老师屈指可数。因此,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时以学生为本,从思想、品行、学业、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对学生的要求一刻也不放松,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同学,看待学生要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站在父母的角度对待他们,对每一个学生尽心尽责,这是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则。

在这块试验田里,培养了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7名、本科毕业生200余人。在研究生中,我最欣慰的是2021级研究生徐学磊,他的毕业论文是在长期定位试验完成的,刚来到试验田一脸茫然,闷闷不乐,不知如何下手开展自己的科研,开始我想让他做碳同位素标记的试验,他查了查参考文献不愿意做这个,说是同位素有放射性会影响生育(其实,稳定性同位素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引导他查阅了更多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相关文献,团队老师们也帮助他进一步了解定位试验,最终开窍了。对这个定位试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试验田里,勤勤恳恳,每项任务都出色完成,尤其在测定玉米光合指标,顶烈日冒高温,不顾蚊子叮咬每次都坚持圆满完成。研究生期间,他发表5篇SCI论文,其中1区2篇。经过3年的科研,他的眼神里多了份笃定和沉稳,也成了脚沾泥土的实践者。由于受到长期定位试验的感染,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坚持要攻读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的博士,但是当年做定位试验的博士生导师已招满了,让他研究微观方向,他主动放弃了,等到第二年如愿被录取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进入河北曲周长期定位实验站继续开展研究。这说明了他对这个长期定位试验有一种深厚的情怀和向往,也让我懂得了教育的真谛,就是真诚付出、引领关怀。2022年,《生而为农》—“青岛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学莱阳观测试验站‘四十年坚守’”成功入选山东省“致敬品牌·献礼二十大”教育展示传播“品牌系列”。

图为刘树堂教授在试验田指导研究生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的坚守和发展,“国家农业科学莱阳观测站”于2022年获批,2025年更名为“农业农村部烟台野外综合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站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与关注。英国洛桑实验站吴连海研究员(指导申报了基于SPACSYS模型的夏玉米氮磷减施精准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批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100万元))、美国密苏里大学Phillip教授(研究方向为玉米生理生态)、美国莫瑞州立大学Iin Handayani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壤肥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河南大学张卫信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壤动物、蚯蚓生态功能)等专家均前往实验站考察交流。

图为刘树堂教授与美国密苏里大学Phillip教授田间交流

依托长期定位试验数据,制定了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3项,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2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政策性建议。

图为刘树堂教授宣传报道依托定位试验取得的农业技术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底发出的力量。关键在于,你的心朝向哪一方?一路走来虽有艰辛,但应该始终保有一种美好的、向前的、向上的、向善的坚持与守护。珍惜自己的希望,珍重自己的理想,争取更大的成绩。

作者:刘树堂 编辑:薛寿鹏 姜妍 李娅璇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