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我的育人故事】穆平:春风化雨三十载,润物无声育英才

时间:2025-09-13 来源:农学院

我是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师穆平,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今年,我从事教育工作30年了,在这里分享我从教30年的育人经历。

30年前,我怀揣赤诚,站上三尺讲台,便有了一份对教书育人的信念与执着。三尺讲台是我奋斗的主战场,也是我收获的试验田。我仍然记得第一次上课时的紧张;仍然记得为解决一个教学难题而彻夜不眠;仍然记得为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欢欣鼓舞;也仍然记得,因为他们一时的顽劣而焦心忧虑。是无数个鲜活的面孔,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推动着我,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从青涩到成熟,从模仿到创新,是同学们成就了今天的我。他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教学相长”。

记得在我讲授《作物育种学》课上,农学2011级,有一名学生张传忠。他在课堂上非常活跃,课间,经常向我提问一些理论问题。他思维敏捷,善于思考问题,期末考试成绩优秀,但我觉得他在实践方面的学习有所欠缺。正好,他跟我做毕业实习,我就针对他的特点,在他撰写毕业论文时,有意识地增加田间作物调查、表型分析方面的工作。当时每周都要去莱阳基地3-4次。莱阳基地离学校一百多公里,每次都要早晨五点多出发。为了节省时间,有时午饭就在田间吃个馒头。这样坚持下来,他在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性状调查、病虫害识别、种子收获等方面也有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东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在他读研究生期间,也多次和我交流有关试验选题、研究思路等问题,我都给他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大学毕业后,他回来过好几次和我当面交流,对母校的培养一直念念不忘。2024年,32岁的他入职浙江农林大学,成为教授、博导,让我倍感自豪。

印象深刻的,还有我招收的一名研究生孙兴君,他大学所学专业是工程管理,一名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对农业、农作物,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但他却说自己对农业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份兴趣,才报考了作物学专业的研究生。还记得他刚入学那个学期,我让他播种一批用不同浓度化学药剂处理的小麦种子,他很认真地按照要求播种、浇水、管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和我说:“老师,我发现,高浓度处理的小麦长得特别快、特别好,和对照组差别明显。” 我过去看了一下,发现那些长得快的根本就不是小麦,而是杂草。就是这样一名学生,培养难度可想而知。因而,对于他的培养,我格外用心,从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田间机械操作等各个方面,都向他进行细致的讲解与操作训练,同时也从生活上关心、帮助他。后来,他不仅圆满完成学业,还能够熟练操作小麦小区播种机、小区收割机等田间机械,为课题组做出了很大贡献。最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山东农业大学的博士,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大大咧咧的男生,在他的毕业论文致谢中写道:这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三年,他记得我和他在实验室楼道的每一次谈话,记得我下雪天给他送的晚饭,记得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照。看到这些,我懂得了教育的真谛就是真诚付出、引领关怀。

这是我教书育人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本份。三十年,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从过去传统的一本讲义、一支粉笔的知识传授性教学,演进到当前AI赋能的智能化教学,与之对应的教学理念也要进行积极转变,从知识传授型教学到互动式教学、设计型教学的转变。当然,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那就是我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责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新时代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穆平 编辑:薛寿鹏 姜妍 李娅璇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