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与课堂之间,有一座坚实的桥梁,它默默连接着泥土的芬芳与科技的光芒。王方艳教授,就是这座桥梁的搭建者之一——一位用匠心与热情点亮农机未来的教育者。
王方艳教授,博士,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从教19年。她长期深耕于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主讲机械设计、数值分析等5门核心课程。主持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等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1部,承担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2项、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等4项。教学成果丰硕,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全国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以及校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荣誉20余项。在指导学生方面,她带领学生获国家大学生创新立项24项,发表论文17篇,获批专利34项,并在“挑战杯”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46项,包括国家级一等奖5项。
科技赋能,智慧启航
“同学们,看这组齿轮的啮合轨迹——”王方艳轻点触控屏,两组齿轮在全息投影中舒展旋转,金属光泽随着光影流转。在机械原理的课堂上,她总习惯用这样的动态场景开启知识点,就像把晦涩的公式折叠进璀璨的星河里,让抽象的理论在数字光影中生长出触手可及的温度。
机械设计课程公式繁复、理论艰深,常被学生戏称为“挂科重灾区”。一名曾“60分飘过”的毕业生感慨道:“工作后才发现这两门课是立身之本,我花了一个月重新补课才跟上项目需求。”面对《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公共课的困局,刚博士毕业回校的王方艳始终坚信:“机械是工业之母,基础课必须扎根铸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王方艳常常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备课,她会结合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当发现传统教学难以描摹空间运动时,她主动探索Flash动画技术,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软件,边学边制作动态课件。课堂上,动画还原的齿轮啮合、连杆运动等轨迹,让“枯燥公式”化身“鲜活案例”,使机械原理以直观动态的形式呈现。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王方艳的教学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她敏锐地发现,AI技术可以为教学提供便利,于是大胆创新,打造全新的线上课程,将AI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利用AI配音,解决了教师面对镜头时的紧张问题,使教师能够更专注于教学内容的呈现。AI生成的配音不仅发音标准清晰、语速适中自然,更能根据教学情境调整语调,让教学视频更具吸引力。同时,她积极投身课程建设,承担了2项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任务,以及4项校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
点燃心灯,激发主动
一方书桌,三寸粉笔,一生光阴,四季流转。王方艳坚守在教育一线,用智慧与热情为学生点亮求知的明灯,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
在课堂上,王方艳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勇于质疑。通过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通过将科研课题拆解为课堂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细分领域的科研进展。她常说:“科研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对未知的探索。”这样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空间和成长路径。
王方艳深知,科研的艰辛与坚守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农业装备研发的征程中,她曾面对国内稀缺的参考资料,沉浸于公式推导,历经八个月的艰苦鏖战,终于突破瓶颈。这段经历让她深知知识的来之不易,也让她的课堂更加鲜活。她把科研中的严谨思维和攻坚克难的精神融入教学,引导学生从基础问题切入,层层递进,培养科学思维。
实验阶段,王方艳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与自然较量。面对恶劣的环境、设备故障和时间压力,团队成员踏着露水下田,风沙中吃冷馒头,只为抓住黄金窗口期。有一次,为了测试新研发的农业装备,王方艳和学生们在田间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直到夜幕降临,大家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这些真实经历成为她教学中的“鲜活案例”,让学生明白科研不仅是理论推导,更是脚踏实地的实践。
王方艳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指导学生去知网等科研网站寻找前沿内容,自己先消化吸收后,再在课堂上分享给大家。再让学生上讲台展示,锻炼他们的信息搜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面对学生偶尔的懈怠和拖延,王方艳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讲道理、督促大家。哪怕学生只有1%的进步,她也倍感欣慰。有一次,一个学生在项目中遇到困难,进度停滞不前,情绪低落。王方艳耐心地与他沟通,帮他分析问题,鼓励他继续尝试。最终,这个学生不仅完成了项目,还在后续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王方艳看着学生的成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是我最大的幸福。”
温暖守护,助力成长
谈及职业选择时,王方艳眼神坚毅,言语间充满热忱。她深知,大学是年轻人追逐梦想的起点,能在这一关键阶段陪伴学生成长,引导他们探索知识的奥秘,是一种莫大的荣幸。看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都让她深感付出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王方艳敏锐地察觉到部分学生在专业课上出现懈怠,频繁玩手机消磨时间,这让她深感忧虑。经过深入交流,发现这些学生并非主动“躺平”,而是受高中时期巨大的学业压力以及周围“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这种观念的影响,初入大学后感到迷茫无措,逐渐丧失了奋斗的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树立目标对抗惰性,王方艳选拔有干劲儿的同学,组成“攀登团队”。她深知单纯说教效果有限,于是带他们开阔视野,对比高水平学生,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差距,从而激发他们的提升欲望。为了克服城阳、平度两地办学的物理隔阂,她成立了城阳、平度两个小组,由学生担任组长,学长手把手指导学弟学妹。
给他们不同的课题去研究,“像培养研究生一样培养他们”。从最初的十人到坚持下来的五人,过程虽然艰难,但收获巨大。后来有学生回校看望老师,提起这段经历,感叹道:“您是班主任啊,我们这群要面子的男生,哪好意思半途而废?”于是硬着头皮撑下去,直到某天忽然发现,曾经觉得高不可攀的山峰,已被踩在脚下。而那些曾经沉迷手机的日子,不过是因为找不到方向,才用虚拟的世界填补空虚。
王方艳用拳拳爱心安抚了焦躁的学生,用片片真情挽留住不安的灵魂。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在挫折中成长。
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王方艳老师这样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教师,学校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地稳步向前,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校训。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培养了一批批知农爱农的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