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人民网: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既当专家又做农民朋友

时间:2013-09-30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青岛9月30日电 “禽流感期间,看到大家谈禽色变,我就更得进鸡棚,钻鸭舍,30多年来,这早已成了我的工作习惯,说实话,一段时间不下乡,走不到农民中去,我心里就堵得慌……”日前,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王宝维教授,为全校党员干部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讲辅导报告会上说。

王宝维教授的现身说法,其实道出了青岛农业大学一大批长期活跃在百姓中间、扎根在田间地头的专家教授的“心声”。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在青岛农大教师的心中,这就是他们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他们的“事业线”。因为只有走到群众中去,才能找到“课题”做好学问,只有扎根一线,才能实现农业专家的自我价值。

该校党委书记程玉海说,要让更多农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就要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作风,这是责任。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也只有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有用武之地,这是需要。

做好科研,要先当好农民。“我们学校搞农业科研的专家教授,都是一有时间就跑农村蹲地头”,赵延明教授说, “要搞好农业科研,就要先当好农民,成为农民的朋友,成为庄稼地里的好把式”。

为了早出、多出玉米新品种,10多年来,赵延明教授每年都像候鸟一样习惯性地飞到海南加代育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地在田里播种、杂交、观察、记载、选种,白天他汗流浃背、夜里被蚊虫叮咬,就连万家团聚的春节赵延明教授也常常是独自在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山脚村度过的,而与家人共同度的春节屈指可数。

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赵延明教授这个几乎天天埋在玉米地里育种的人,竟然是个花粉过敏症患者。玉米授粉的季节正值烈日炎炎的盛夏,育种的关键性工作都要在这时候进行,而且是在每天最热的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之间。年复一年,在温度超过40℃的玉米地里。每年授粉的时候,就是赵教授开始花粉过敏的时候。汗水湿透衣服,玉米叶子擦伤皮肤,一感觉到痒,伸手一抓,花粉就沾到皮肤上了,每天工作结束之后,他的身上就开始起一片片的红斑。而他总是说,“哪有因为过敏就不种地的农民,我们搞农业科研的也一样,哪有不吃苦的,习惯就好了”。

对此,与赵延明教授同在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的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花生栽培专家王铭伦教授深有同感,“没有一身黄土两腿泥,做不了农民的专家”。

从事30多年花生栽培技术研究的王铭伦教授,在外人看来,选择的大学教师是一个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体面工作,事实上,30多年来,王铭伦教授这个大专家却时常身在全国各地的花生田地里挥汗如雨。30年如一日地做着“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脚泥”与农民一般的工作。春播、秋收、施肥、锄草……王铭伦教授做的比普通的农民更仔细、更投入。在王铭伦教授自己看来“我就是一个比农民知道的更多的更专业的农民”。

烈日暴晒、大雨滂沱的天气里,农民可以躲在家里选择不下地。但是作为特殊农民的王铭伦教授却不能“躲”,躲了研究就没法做了。王铭伦教授说:“农业科研耽误不起,耽误一天,一年能完成的实验,可能就得搞成了两年,那才是最大的可惜。”用他们的话说,到了取样的时候,即便天上下刀子也要雷打不动的冲到花生地里去。

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当时的安徽先后发生6次灾害性暴雨,频繁的强降雨过程,使得皖南山区山洪暴发,淮北局部洪涝成灾。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铭伦义教授无反顾地深入安徽灾区,考察他们指导下的花生生长情况。在王铭伦教授看来,越是极端的自然条件下,越需要去看看,才能使技术和研究成果更加完善。

心里装着百姓,科研就不空对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创新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出路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

但是,长期以来,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却是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障碍之一。专家完成的科研成果生产上用不上,农民需要的专家没研究,时至今日,不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仍未摆脱这一农业科研发展中的顽疾。

从县城走出的青岛农业大学却一直没有被这一科研通病所困扰,秘诀何在?

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程玉海一语中的:“我们的专家教授对农民、对土地有种特殊的情感,他们心里装着百姓,他们长期扎根田间、深入民间,最清楚农民需要什么,最明白生产中缺什么。”这样的课题研究与生产需求是“无缝”对接的,自然就不存在脱节与错位的困扰了,也省却了转化难与转化不了的担忧。

在与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接触中,与土地融为一体,与农民打成一片,已经成为青岛农业大学长期形成的一种传统、一种风气,这同时也成为这里的专家教授搞好科研的一种需要。在该校,无论是知名的专家教授还是青年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从田间、从民间挖掘出来的科研课题才是最有价值的”。

2008年,该校直接把研究中心设在农村里,在山东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毛砣村成立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和“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工作站”, 遴选优秀研究团队钉在村里开展研究。2009年12月,又在村里设立东营市青农盐碱地改良及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学校同时启动了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台田土壤综合改良利用模式研究”等5个科研课题,以这一系列课题研究为基础,为盐碱地高效利用及生态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供平台,为黄河三角洲及相关地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如今,这个曾经的“碱窝窝”上建起了一座人见人爱,集研发、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辐射带动当地农业走上了高效生态之路。昔日的贫困村成了学习的榜样,今年东营市就有400多个村子组团来这里参观学习。

校长李宝笃说:“做为农业大学,必须要面向“三农”选择科研课题,要着力解决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这是农业大学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告诉记者,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把学校的科研定位在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方向上,鼓励和要求全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瞄准经济建设主战场,从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中找课题,真正把论文写在广阔的大地上,让成果成为百姓致富、生产发展的金钥匙。

为推动鼓励教师参与生产、深入生产,该校还专门出台了加强中青年教师进行社会实践锻炼的政策,规定全校45周岁以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凡未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或实践锻炼考核不合格者,原则上不得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学校还把中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列入校、院(部)教师培养计划,并按每人5000元标准划拨经费到学院,用于社会实践教师的差旅费、伙食补贴等支出。

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农业大学长期活跃在生产一线并颇有建树的专家教授就有300多名,他们的假日往往比工作日更忙碌。该校农学与植保学院副教授张振芳每年暑假的全部时间都安排在了农村。他谦逊地称自己理论研究能力“较差”,下乡将标本带回学校实验室,和其他专家一起研究。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宝维教授每年的假期都是这样过的:行程几千公里,深入十几个养鸭场和养殖户,就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全面收集一手材料,并现场指导解决问题,然后形成一份份极具分量的行业发展报告和规划……今年禽流感最严重的时期,他奔波于省内外17个地区,进鸭棚、钻鸡舍,带头吃鸡蛋、吃鸭头,为百姓树立信心。亲戚朋友觉得太危险,劝他注意些。他心疼地说,“禽流感事件让山东禽养殖行业日均损失2.5亿元,这都是百姓的血汗啊,这时候正是他们最需要我的时候”。

而为了不间断与农民之间的联系,青岛农业大学的大部分专家教授到现在都保留着莱阳的手机号,不少专家每年光电话费就要花上上万元钱。用该校姜卓俊教授的话说“农民需要我们的指导,我们更需要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一线的信息”。

一切为了百姓,就能做出有价值的成果。“课题从田地上来,成果要回到田地里去”青岛农业大学分管科研的副校长宋希云说。该校专家教授们的科研成果不是通过了专家鉴定、验收就结束了,这只是一个开始,只有把成果真正推广了,被老百姓接受了,在生产中发挥出看得见的作用,才能算是成功的,才能被称作是“有效科研”。

学校的要求其实与专家教授的感受高度一致。王宝维教授:“为农民服务,我有一种幸福感”。为了这种幸福感,农大的专家教授们就要努力让百姓们先感受到幸福。

青岛农业大学的柏学进和董雅娟夫妇是我国从事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的顶级专家,曾先后培育出我国首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国际首例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玻璃化冷冻移植犊牛和国内首例体细胞克隆牛自繁后代以及携带抗疯牛病基因的体细胞克隆牛。但他们并没有因在科学研究上实现的重大突破而止步。2003年,他们带着成果住进了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镇仁里村,成功培育出山东黑牛这一高档肉牛品种,并就此在这里扎下了根。 “有人说,不住洋楼住牛棚,你们图个啥?”董雅娟说,“专家教授的意义,就是给社会带来效益,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今,他们的山东黑牛不仅直接带动30万高青农民发家致富,更是向前延伸种植业,向后延长加工业,在当地构建起多条完整的产业体系,预计十年后能形成千亿元黑牛经济产业链。

“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获得者林琪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旱作节水和粮食作物高产栽培理论技术及旱地作物育种研究工作。他是科研专家,但他更注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30年来,他常年奔波在北方小麦主产区,即便是2010年突发血栓,也没有阻止他的步伐,硬是一点一点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了农民手中的巨大经济效益。他研究的小麦旱作高产栽培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北方旱地小麦生产的发展,在山东及周边累计推广7000余万亩,选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青麦7号”累计推广2000余万亩,增加小麦产量40余亿公斤,节约农业用水100余亿立方,增加农民收入80亿元。今年,“青麦6号”又在东营、滨州的盐碱滩上创造了奇迹。沾化县冯家镇李家村在盐碱地种植的“青麦6号”,获得了亩产449.01公斤的好收成,创造了盐碱地种小麦的高产纪录。

据了解,这些年来,青岛农业大学不断地从职称评聘上、从利益分配等各方面政策深化改革,大力推动和保障教师们做有用科研的积极性,积极鼓励科研人员们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全国有“草莓教授”之称的姜卓俊教授,30多年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草莓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上,他深入草莓产区传授技术,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份,四处播撒“草莓种子”,培育出一个个蜚声中外的“草莓专业村”、“草莓专业镇”、“草莓专业县”, 山东省莱阳市的草莓生产在姜卓俊指导下,从无到有,目前已经成为年出口草莓达3万吨的草莓加工出口基地,占全省出口草莓总量的69%,占全国的40%,每年为地方创造经济效益11亿元以上;在姜卓俊的指导下,安徽省长丰县草莓栽培面积已达10万多亩,年产草莓20多万吨,创造经济效益达15亿元,成为全国草莓第一大县。但由于学历太低等条件限制,闻名全国的“草莓教授”却一直是副教授职称。对此,学校专门推广教授评聘管理办法,他成为全校第一个“推广教授”,“草莓教授” 终于名副其实了。

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上也不断突破传统机制,大力向科研人员倾斜。根据学校奖励办法,成果转让收益的40%直接奖励成果研究人员,50%反哺科研,用于其改善科研条件和科研业务支出,5%用于学院优化自己的科研环境,学校仅拿其中的5%。

学校科技处处长王兆华表示,这些政策的出台,更加激起了全校科技人员的干劲,推动大家更加踊跃地把论文写到大地上去。也让全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加自觉地把科研的方向从个人兴趣转到社会需求上来,转到为产业、行业发展上来。(刘颖婕 陈太安 刘晓华)

作者:刘颖婕 陈太安 刘晓华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