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批量生产”人才解决“成长烦恼”

时间:2008-03-28 来源:科技日报

   3月16日,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成立,将致力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研究与青岛农业大学。这是全国目前唯一的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机构。它的成立,对于推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如果一定要给合作社学院寻找一个‘前身’的话,那就是青岛农业大学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了。”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副院长李中华博士介绍说。 

  青岛农业大学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2月,是一个中日共建的研究机构。它一成立就创造了两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家研究国际合作经济的研究中心;全国首个中外共建的合作经济研究中心。 

  中心成立以后,吸引了国外专家的视线。 

  2006年10月,日本日中农协组织研究会会长神田健策、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柯马凯前来访问,并分别在中心设立了中日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合作项目(青岛)办公室、日中农协组织研究会中国联络处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青岛)研究培训中心等3个机构。2007年2月,日本农协代表团访问青岛农业大学,共建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并依托该中心设立了“中日农民合作交流培训基地”和“国际合作经济文献资料室”,作为开展中日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与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2007年10月,中国合作经济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论坛在青岛农大举行,国内外代表纷纷探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 

  中心成立两年多来,先后接待了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等外国专家30多批。先后完成了6000多人次的培训任务,组织了3批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赴日本培训,学习日本的农业合作社经验。 

  在政府大力鼓励扶持的大好形势下,阻碍合作社成长发展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即农民合作社的管理不规范、人才短缺问题。青岛农业大学创办合作社学院,就是要为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铺路架桥”,为破解中国的“三农”问题找到出路。用青岛农业大学校长李宝笃的话说:“它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服务‘三农’,为破解中国的‘三农问题’出力。”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关键是人才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解决,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发展之路立刻就能豁然开朗起来。” 

  李中华的这一论断,在临沂农民徐廷合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徐廷合是临沂苍山县会宝山果品专业合作社主任。他自2005年就开始组织农民合作社,既没前例借鉴,也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全凭着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几年下来,越搞越觉得“心里没底,无路可走了。” 

  2007年12月,青岛农大承担的“山东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开办培训班。徐廷合经过10天的“培训”,脑子完全亮堂了:“许多东西以前闻所未闻,许多事情以前想都不敢想,经老师一点拨,心里一下子亮堂了,方向明确了,心里有谱了,信心也更足了。”如今,徐廷合已经制定了一个建设占地2万多亩,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餐饮、垂钓、鲜果品尝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区蓝图。 

  李中华说,日本的合作社建设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农业协同组合,是日本最大的合作社组织,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合作社组织之一。日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经济”更接近我国实际。认真学习和研究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对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很有参考价值。

作者:通讯员 陈太安 刘晓华 本报记者 王建高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