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半岛都市报:20大学生有俩愿当“村官”

时间:2008-03-28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从今年开始,全国将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山东省计划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省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那么,在校大学生又是怎么想的呢?3月27日,记者在青岛大学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当“村官”心存顾虑。专家建议,政府、社会、高校三方都应采取鼓励措施,解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记者调查 

20人中2人愿当“村官”
 

    你毕业后愿意当“村官”吗?3月27日,记者就此采访了青大法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等学院的20名大学生,只有两人表示愿意去农村工作,有15人对去农村工作从来没有想过,有3人对去农村工作觉得说不清,有些大学生甚至对去农村工作感到“恐惧”。 

    “我知道国家要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但具体情况我并不清楚。我家就是农村的,我好不容易才考出来,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回农村工作了,而且我认为‘村官’是最难当的官,我对去农村工作很害怕。”青大法学院的小赵告诉记者,他觉得农村人际关系很复杂,工作很难协调,城市的工作机会和生活环境都让他充满向往。 

    小赵的同学董朋也来自农村,却明确表示自己希望能够去农村工作。“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充满了感情,我清楚现在农村很需要高学历人才,大学生在农村也一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董朋坦言,他对农村工作也很陌生,但相信自己能够适应农村工作环境。青大文学院的张浩也想当“村官”,他觉得去农村工作可以增加实践经验和提高能力,以后考公务员和就业都能占优势。 

>>>在校大学生 

不想当“村官”有五顾虑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不想当“村官”主要有以下5个顾虑:所学专业和农村工作不对口;农村工资待遇太低;农村工作不好开展;农村工作和生活太艰苦;农村工作发展前景不好。正是由于这些顾虑,很多大学生从一开始就否决了去农村工作的想法。“政府部门在鼓励大学生去农村的过程中,不仅要给大学生当‘娘家’,更应该提高待遇。”青大外语学院的王涛如认为,政府部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是他心存顾虑的最大原因。“‘村官’不可能干一辈子,就算去农村也要考虑今后的发展。我觉得去农村工作有点像赌博,不可预料的事情太多。”青大法学院的张琪认为,去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在考公务员、考研时能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是那些不打算考的大学生就无法享受优惠,而且几年下来也存不了多少钱。“如果在农村干几年后把所学的专业都忘了,那时又无法留在农村,回城市更是‘抓瞎’,该怎么办呢?”正是因为这些顾虑,张琪宁愿留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城市,也不愿意去农村。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 单俊楠 

■大学生“村官”陈超 

我从来没后悔当“村官”
 

    当多数在校大学生对去农村工作心存顾虑的时候,已经当了“村官”的大学生的感受又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前往胶州市营海镇卞家庄村采访了大学生“村官”陈超。在该村工作了近两年的陈超,是山东建工学院的毕业生,也是来胶州的第一批“三支一扶”(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大学生,在该村担任村主任助理。 

    卞家庄村村委会在陈超来之前,没有一个人会使用电脑。陈超来了以后,很快就教会了村干部上网、收发电子邮件、编辑文档,对村委会工作帮助很大。“本来我对大学生来农村是有些抵触的,觉得农村情况太复杂,小毛孩子帮不上什么忙,可是陈超却完全改变了我对大学生的看法。”该村支部书记卞少云告诉记者,村里一直都在打井找水,可是打了八年的井就是不出水,陈超来了以后,联系了专业勘探队进行探测,终于在去年10月份让全村人都喝上了“自来水”。在陈超的建议下,村里也找来投资商启动“旧村改造”工程,今年年底村民就可以住上楼房。对陈超这个来村里工作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大学生,卞家庄村近500名村民都很尊重和支持,这也让陈超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但陈超现在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惑:今年8月份他的服务期就满了,尽管镇里和村里都不想让他离开,但是由于没有正式编制,陈超计划去考公务员。“不管最后能不能留在村里继续工作,我已经从农村工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从来都没有后悔当初来农村的选择。”陈超也建议大学生,不要心存顾虑,现在的农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来农村服务。 

■专家建议 

完善制度留住“村官” 

    “农村地区如何让大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一直是个大问题。农村与城市相比,是缺乏一定吸引力的,所以政府、社会、高校都应当采取措施,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而且要把大学生留住,不要让大学生成为‘过客’。”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学海认为,大学生“村官”不能过于频繁“流动”和替换,必须有规范的法规、制度支持,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来确保优秀大学生当“村官”的长久性和稳定性。高校也应当设立相应的涉农课程,为大学生提供熟悉农村的机会和途径。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