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大众日报:大学生“下嫁”合作社,难!

时间:2010-03-15 来源:大众日报

合作社需要懂技术、懂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营销的大学生人才。  
   
    合作社的大学生之“渴” 
   
    葛玉钦是青岛市洋河农产品研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在今年的青岛两会上,他和同样来自胶州的刘汉金递交了《关于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民合作组织就业》的提案,提案中的数据表明,作为农村合作组织比较发达的胶州市,目前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了329个。近年来,不少合作社扩大经营,表露了自己对人才的需求意向,但全部算上也只有不到70名大学生“下嫁”。 
    
    葛玉钦接受采访时表示,合作社其实现在非常需要懂得农业技术、农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营销类的大学生人才,而现在大部分的农民都难以胜任这样的工作,而且除了懂得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需要农学专业的对口人才外,其他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的需求可以说是不设置门槛的,“哪怕是一个懂电脑的大学生来到合作社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帮助。”葛玉钦如是说。

    而对于大学生嫁入合作社,合作社带头人最大的顾虑也恰恰来自大学生本身,“我们这些合作社带头人其实最担心的就是大学生来了,但是留不住。”葛玉钦告诉记者,“因为合作社处于发展的初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给大学生一个很好的待遇,而合作社更没有得到一个国家的有效政策,比如说很多大学生来了都会问给不给交保险,我们满足不了人家的要求。”

    大学生的合作社之“忧”

    卢鹏是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培训的第一批毕业生,现在已经在潍坊青州担任村官的他提及当初的选择时,依然难以释怀,当年第一批的毕业生有九十多人,而最终走入农村合作社的不超过二十人,在此后回校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又有不少人热情开始消退。

    卢鹏对合作社进行了肯定,“在当时的大学生群体里,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个新鲜事物,得知学校有这方面的培训课程后,我就参加了,通过学习,我觉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是有利的。”但在随后的实际接触中,卢鹏渐渐发现现实中的合作社和书本上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可能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新兴事物,地方政府对其扶持力度一般都不大,而且有些地方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的一些要求或者政策,合作社的发展流于表面,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很难称得上规范。”

    随后记者又跟几位当时的毕业生进行了沟通,他们对合作社最大的顾虑就是信心不足,发展前景不能预料。卢鹏告诉记者:“其实仅仅依托于一个学校,开设一个学院,远远不能满足合作社的人才需求,甚至于说有些孤掌难鸣的感觉,从长远来看,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对合作社的发展规范起来,那么大学生进入合作社也就不存在顾虑和障碍了。”

    何日盼来扶持政策

    记者翻查了 2007年7月1 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发现,在第七章扶持政策中,涉及到资金、信贷、税收等扶持政策,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解决的人才问题却没有提及。

    而在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执行院长李中华眼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最为严重的问题恰恰就是人才的严重不足,为了解决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执着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的李中华很早就开始着手人才培养工作,在青岛农业大学的支持下,2005年12 月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社学院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也已经于2009年7月毕业离校。

    李中华坦言,为合作社补充人才,除了加强培训,也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合作社去工作。“比如有一些地方在探索把大学生‘村官’变成‘社官’,我觉得这很好,合作社正是缺人的时候,只要把相关的政策制定好,大学生去合作社应该还是双赢的事。另外像我们大学生有支援西部的,那是不是也可以让他们去支援各地合作社?”

    葛玉钦也在提案中提到,建议青岛市能率先出台一些政策,比如给予到农村合作组织工作的大学生一定的保险或生活补贴等,像鼓励村官、“三支一扶”一样,鼓励大学生到合作社来。这样,一方面可使农村合作社较低成本得到大学生的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为加盟合作社的大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他们可轻装上阵,在农村合作社事业中一展身手。还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举多得。 

作者:张忠德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