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农村大众:解读青岛农大科研成果转化率高之谜(二)

时间:2011-11-07 来源:农村大众

产学研最大的问题是结合起来难,但是青岛农业大学却在一线实践中,很自然地把产学研结合在了一起。

青岛农业大学把研究中心设到乡村里,教师、研究生常住村里搞研究,这在全国高校是不多见的。

早在2008年,该校在利津县汀罗镇毛砣村成立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和“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学校同时启动了“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台田土壤综合改良利用模式研究”等5个科研课题。2009年,青岛农业大学在东营市注册成立了东营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在东营市和利津县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研发大楼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目前,30多名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常住村里,以偌大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为对象,进行实地实验。

走出校门,以田间地头为实验室,紧密联系实际,一直是青岛农业大学科研实验的主要模式。记者了解到该校农学与植保学院副教授张振芳今年暑假的实验活动安排表,80%的时间都安排在了农村。张振芳告诉记者,这几天主要是在乳山、胶州等地研究姜瘟及姜根腐烂病。他谦逊地称自己理论研究能力“较差”,下乡将标本带回学校实验室,和其他专家一起研究。他说,自己就是个“二传手”。

把田间地头作为一线产学研实验室,不仅可以了解农民的生产技术难题,而且可以大幅提高基础性教学的质量水平。张振芳讲了一个例子:他给学生上《园艺昆虫学》课,过去讲授的标本很陈旧,往往是30年前的标本,且仅有单一形态。通过及时下乡搜集,现在的标本都是最新的,形态也不再单一。学生先在教室里听课,再到田间亲历感受,专业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据了解,青岛农业大学目前在山东全省各地仅正式挂牌的实验室、实验点、实验田、实验基地就有400多个。

去年,青岛农大与青岛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民营企业进高校活动”,搭建起青岛民营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对接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在半年的时间内,青岛农业大学与40多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联系与洽谈,最终该校园林园艺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药学与化学学院等9个学院分别与30家企业达成了成果转让、技术服务、项目合作和共建教学科研基地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意向。青岛农业大学同时还与青岛市工商联签署了“共建民营企业进高校产学研对接服务平台合作意向书”,相约进一步推动高校与民营企业的对接和交流,搭建双方合作共赢的平台。

作者:记者徐少林 通讯员陈太安 刘晓华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