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陈太安 刘晓华 记者王建高)10月30日,“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了青岛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现场验收。经专家现场抽样测试,超早熟草莓第一果序的早期亩产量达到1239.84公斤,累计亩产量可达到4000公斤左右。
据悉,7—11月无草莓成熟收获的现实一直困扰着国内外的草莓市场,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姜卓俊副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实现了草莓能够在10至11月超早熟上市,比现有栽培技术提前一至两个月收获,填补了草莓的断档期。
姜卓俊介绍,在青岛市城阳区农业局、青岛市曹村草莓合作社的大力配合下,他成功研制了一个草莓苗可以在活体生长发育状态进行低温短日照处理的育苗设施装置。该设施装置由低温育苗室和育苗床构成,温度可以在零度至20度范围内调整。育苗床设计为轨道移动式,床体可以自由移动,白天可移动到育苗室外在自然条件下育苗,晚间推进育苗室进行短日照低温处理,由此满足了活体育苗的需要,保障了育好苗育壮苗和促进花芽分化的条件要求,实现了超早熟栽培的目标,并为草莓的工厂化育苗,建立种苗服务体系,规避草莓连做障碍,实现优质高产奠定了基础。
项目同时研究探讨了促进草莓花芽分化的生理变化,完成了草莓花芽分化的物候期解剖学观察和扫描成像,为更好地促进草莓花芽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