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文化活动

72小时的鏖战:访数模竞赛国家二等奖获得者

时间:2007-10-25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报

72小时的鏖战
——访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获得者张辉、孙树兴、王晓


    2007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落下帷幕,记者采访了获得国家二等奖小组的张辉、孙树兴、王晓同学,和大家分享他们三天三夜的历程。 

问:在封闭的房间里持续工作3天3夜,72个小时,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答:比赛从9月21日上午8点到9月24日上午8点。这72个小时里,我们晚上基本都不睡,实在撑不住了就眯一会儿,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三个晚上睡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10小时。三餐倒是按时吃,一到点老师就敲门送进饭来。

问:休息不好不影响答题吗?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答:打个比方,可说是如同上通宵,只不过这个通宵上了三天三夜,三天都处于高度兴奋之中。思路混乱了实在想不下去了,就喝咖啡。越到了最后越艰难,特别是到了第三天后半夜,两眼熬得很涩,但一想马上就要见到胜利,就来了精神。

问:比赛开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题目,你们是怎么做的?
    答:面对着两个题目,没有思路,找不到突破口的时候是最难熬的。眼看着天都黑了,心里真是赌得慌。不断地讨论、分析它的可行性,感觉时间过得特快。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最终选定了问题“体能测试时间安排”。
    不过一旦选好了问题,就不能回头了。因为时间太有限,推翻以后从头再来肯定就做不完了,所以在选题上必须很谨慎。这就是一条单行线,从这一点上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问:选定了方向以后,三个人是怎么合作的?
    答:一个负责建抽象模型,一个负责编程,一个写论文。我们三个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问题理解、思考的角度各有不同,搭配在一个组正好优势互补。分工也不是完全绝对的,该一起讨论的还讨论,该商量的还商量,就像一家人吧,各司其职又互相支持。
    一组中的队员也不必都是高手,我们以前模拟实战的时候,就出现过强强互不相让的情况,各有各的一套方案,又不肯折中。一个人的创意毕竟可能有疏漏,而且还要独立承担编程和论文的话,肯定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组有一个主心骨就够了,首先得提出模型,然后才能往下进行,正因为这样老师们也提倡跨专业组合。 

问: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答:数据处理。这一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果把所有的数据全用A4纸打印出来得用200多页。非常浩大繁杂的工作量,必须熟悉Matlab、Fortian等编程软件的应用,还必须耐心、细心,If、If层层嵌套,稍不留神就容易出错。

问:3天的时间够用吗?
    答:再多给3天也是紧张,多给6天也是紧张,能够参加这样一次比赛已经很好了。心里很坦然,学到了很多别人学不到的东西,体会更深刻。 

问:听起来数学建模大赛很难?
    答:不难。数学建模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不是量的积累而是创新思维的升华,只要感兴趣,并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都可以参加。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线性规划等都是基础,更深入的知识老师会集中培训。 

问:集中培训是怎样进行的?
    答:我们被选出的39人暑假都没有回家,人手一台电脑,在理学院建模实验室呆了一个假期。那时候,一台台电脑整天开着机,就是39个 “火炉”,机房就像蒸笼一样。老师们也很辛苦,先是集中讲数学软件、贯通数值分析、常微分、图论、排队论、最优法算法等等,再到后来的统计组、优化模型、实战模拟,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每天上午下午各两个半小时,中间只放了一天假。

问:得知要去济南答辩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答:在去济南的车上我们还一直在看论文,想老师会出什么问题来刁难,担心、紧张。特别是看到其他学校的精英也在排队等候答辩的时候心理压力很大。在一间大屋子里,四位评审老师坐在前面,我们站在中间,先用5~7分钟阐述建模作品的创意思想,然后由老师提问。答辩主要是查辨模型是不是你自己做的。我们相当于在毕业之前就面临了一次毕业论文答辩。 

问:想过会获奖吗?
    答:没有想,交上卷的那一刻心里一下子释然。已经做到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完美了,就不计较是否得奖,很平静地等待结果。看到心血终于转化为成果心里当然很激动。无论如何,获奖只是对此刻以前的一种认可和鼓励,以后还是要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

问:参加这次比赛,感觉有什么收获?
    答:最大的收获就是“个人决定不了成功,成功是大家的事情。”数学建模不仅是对智力、创新想像力的挑战,还是对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的考验。还有,细节决定成败,平时不能眼高手低。以前从来没像这样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大学里有这样一次经历就没有遗憾了。

作者:学生记者 丁媛媛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