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孙娟教授提交的《关于建立山东省饲草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建议》获得山东省副省长赵润田批示,批示充分肯定了建议内容,明确要求“请有关部门尽量保留文件中所提内容”。
据了解,我国在2015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苜蓿和青贮玉米为主的“草牧业”,这是建国60多年来首次将饲草作为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同年,农业部针对农区一些粮食大省和畜牧大省实施了“粮改饲”的青贮玉米试点试验工作。
山东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发展草产业的号召,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并于今年8月12日在东营召开了“山东省粮改饲试点促进草牧业转型升级座谈会”。 作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青岛综合试验站站长,孙娟教授应邀参加此次座谈会,并在会上充分阐述了饲草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客观分析了山东省草食畜牧业对草产业需求的现状。
据孙娟介绍,山东省草食家畜饲养量居全国前列,是农区第一养羊大省,肉牛肉羊养殖均居全国前三位,而与之配套的饲草供应量却不足实际需求量的10%。这一状况使我省草食动物养殖质量不高,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得到应有保障。在饲草供需现状方面,仅从奶牛产业看,全省全年需求量约为100万吨,而我省苜蓿干草的生产量只有30万吨,缺口70%;全省青饲、全株青贮玉米产量约360万吨,而需求量约为4200万吨。全省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一般在60-90万亩,而实际需求量大约在500万亩。
孙娟说,随着优质饲草需求量和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山东省牧草产业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在山东省设立2个国家级牧草综合试验站;2014-2015年山东省又连续两年获得“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资助,目前已经建设连片30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3.6万亩。
“随着山东省饲草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省级饲草产业创新团队势在必行。”为此,孙娟教授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建立山东省饲草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建议》。
建议指出,“没有安全优质的饲草就生产不出安全优质的草食畜产品,没有饲草产业支撑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草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没有科技支撑的草牧业转型升级就没有源动力。国家在成立牛羊等草食畜产业技术体系的同时,也启动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正是看到了草产业的健康发展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就已经成立了牛、羊、毛皮动物等草食家畜创新团队,但截至目前仍未配套成立相应的饲草产业创新团队,这显然跟不上中央提出发展草牧业的步伐。”
此次建议获得省领导批示,孙娟教授表示,作为该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她和团队成员都感到非常振奋。“我省是草食畜牧业大省,紧紧抓住国家推行粮改饲和发展草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饲草产业,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