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工作者热议李登海

时间:2009-08-31 来源:烟台日报

  胶东在线消息  在我市科技史上,共获得过4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登海的紧凑型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捧走的是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期,本报对李登海的先进事迹进行突出宣传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本报记者随之走访了两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和其他一些科技工作者,他们一致认为:李登海的创新精神,是他傲立玉米育种科技巅峰的永动力。发扬新时代的“登海精神”,就要学习这种强烈的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矢志报国的科学家,李登海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最终赢得了国外竞争对手的尊重,堪称民族的脊梁、世人的楷模。”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王全杰饱含深情地做出如上评价。1991年,王全杰主持研究的“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为山东省夺得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谈到李登海的先进事迹,王全杰首先强调了创新,除了产品的不断创新外,李登海实施的科研、生产、推广一体化模式其实也是一种制度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关键在于推广和转化。科技攻关难,推广转化更难。”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万华MDI产业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产学研结合,走自主创新之路,直面国际行业寡头的联手遏制和强力冲击,抢占核心技术高端,先后自主开发了4万~20万吨MDI制造技术,打破了MDI技术尘封网结的封锁之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大规模MDI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万华集团员工在学习中认为,万华和登海的产品虽然领域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创新精神。面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李登海首先想到的是自主创新和超越。“美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这句话的背后,是敢于创新的勇气,更是奋发图强的底气。搞科研、做事业,就应该有这种为国争光、勇于创新的勇气和底气。

  市科技局副局长孟庆国认为,从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成长为一个世界瞩目的育种专家,李登海身上最典型的“成长因子”就是创新。李登海38年的高产玉米研究历程,实际上就是一段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科技创新不止的奋斗史。正是这种不断创新的倔劲,支持着李登海选育出现在的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7项发明专利和38项植物新品种权。莱州市科技局局长吴开平说,登海种业现在具有每年5-10个新品种通过审定的创新能力,这将支持他们走得更远,同时也给我们启示:唯有创新不止,方立时代大潮!

作者:记者杨松涛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