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尹义龙:愿人生留下一段传奇

时间:2014-09-10 来源:宣传部

“我只是母校的一名普通学子。”校友尹义龙的身上,有一种学者特有的儒雅气质。面对自己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他轻描淡写,低调而又谦逊。

尹义龙,1972年生,我校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90级校友。现为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学科带头人。他35岁晋升教授,37岁取得博导资格,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专委常委、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等学术兼职;先后近30次担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程序委员会委员和分组会议主席;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2篇,在Pattern Recognition等学术期刊和CIKM等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

从农机到计算机,巨大转变中不断奋进

“高中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军人或警察。而且那时候打算如果做军人就一定进野战军;做警察,就一定要做刑警。”没想到,拿到军校报名表时,他却因为近视,被挡在了军营大门之外。

后来,他想考清华,但高三那年生了一场大病,耽误了学业,高考成绩比平时成绩竟然低了一百分,名校梦也破灭了。决不气馁的他又把目标转向了交警,又因为色弱,被长沙交通学院提档后又退档,交警梦也再次破灭。

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尹义龙校友最终被录取到我校。

“坦率地说,谈不上有多喜欢这个专业。但我还是对自己有严格要求。我用大学四年本专业成绩总评第一名的成绩,表明了自己的求学态度。”尹义龙说。

1994年在我校本科毕业后,他顺利考取沈阳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做插秧机研制。

“攻读硕士学位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喜欢鼓捣计算机,似乎对计算机科研有些兴趣,于是决定考博。”

1997年,他顺利考入吉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课题却已和农业无关,而是改做计算机指纹识别,属于图像处理方向。2000年博士毕业时,尹义龙校友忽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在名校学习过,为圆这个梦,他又去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做了两年博士后。博士后出站后,2002年8月,他回到山东,进入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做了一名教师。

从农机研究到计算机研究,在巨大的经历转变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尹义龙校友不断奋进的学习和人生态度。

艰辛中向前,不让自己留遗憾

“我出身贫困的农村,父母能供我读完大学已竭尽所能了。从读硕士开始,我就一直自己想办法赚钱继续学业。”

读硕士时,尹义龙做过家教,还和几个老乡合伙干过搬家公司。“我一个人将一台冰箱从雇主旧居的六楼搬下来,再搬上新家的五楼,这样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每天可以挣到25块钱。”他回忆道。

读博士和做博士后时,尹义龙校友称“自己能耐大了,可以做兼职了,长期混迹于公司”,先后干过研发部骨干、市场部经理、总裁助理、技术总监等各种职务。

“还记得第一次拿到当月5000块钱的兼职工资时,发的是现金,全部是50元面额的,厚厚一沓,放进钱包里,钱包都无法折叠了,觉得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摆脱贫困的感觉真好。”尹义龙校友笑着对记者说,“即使在参加工作初期,因为青年教师收入较低,仍然需要做一些兼职工作补贴生活。不过我早早就明白,兼职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业和学术发展,所以一直提醒自己处理好关系。”

尹义龙说,读书时,其实考虑过如果去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将来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而且考一个好的托福或GRE成绩、申请到全额奖学金,这些对自己来说都不难,“但出国的基本费用,对我来说却是天文数字,那就只好做个‘土博士’了。”

回首这一段经历,尹义龙深有感触地说:“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尽力,这就足够了,虽有无奈,并无遗憾。”

懂得感恩,在回馈中不断创造成绩

如今,尹义龙校友已经成为山东大学非常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他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实验室的负责人,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及应用,主要从事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方法及其在生物特征识别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和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研发工作。

他曾经指导研究生参加国际2008数据挖掘竞赛获得全球第4名,参加2004、2005中国生物特征识别算法竞赛,均获指纹组第2名,所指导研究生多人次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三等奖,软件学院院长奖学金。正是由于他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突出贡献,2009年获得了“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

取得这些成绩,个人的努力是内因,非常重要。但在尹义龙看来,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条件很困难,但仍然倾尽所有供我读完了大学。我也非常感谢亲戚们对我的关心和资助;也感谢小学和中学老师们教给我的知识和道理。”尹义龙说。

对于大学老师,他的记忆和感触更加深刻:大学时,从当时的学院团总支书记李明国老师那里,他学到了怎么做人;从班主任陈锦铭老师那里,他学会了如何做事;尚书旗教授引导他走上了学术研究道路……在他的读书生涯中,有很多老师给了他很多的教诲和帮助,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他都铭记在心。

工作中,同事们给予的帮助、科研上朋友们给予的支持,也让他始终充满感激,并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行。“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留给了我太多的温馨和感动。没有大家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很难取得任何的进步和成绩。”尹义龙校友感慨道。

“我的母校,今天的青岛农业大学,对我影响非常大。正是在母校学习期间,我才形成了朴实、上进、脚踏实地、敢于拼搏的精神,并且一直伴随我至今。我很幸运成为母校的一员,并且一直为自己是母校的毕业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作者:学生记者 孟祥苹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