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希望田野上的犁铧

时间:2007-04-17 来源:校友风采录

走进青岛,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凝聚现代人文魅力的东部新城,那横越城市南北大动脉的快速高架桥,献给新世纪而具万般风韵的滨海大道,还有汇泉广场改造奥运场馆建设的精彩启幕,这一切的一切都以春风的诗篇载入共和国永久的画卷,然而又有谁在关注农业、关爱农村、关心农民呢?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农村,转向青岛农业那片广阔的田野,你将会有另外一番感慨……它体现着一种精神,那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的儿女们的英雄情怀。
  谁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谁为淳朴的民风历经百年不变的滨海城市献计献策,谁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了大青岛新一轮发展的华彩乐章,谁踏着“与时俱进”的鼓点精心策划了青岛农业发展的新家园,又有谁站在令青岛人自豪的热土上打造国际核心竞争力,是无数个像张瑞敏、金志国、蒲强、曲修珂、刘光亨、谭志海、王玉科、隋学礼、韩风进、辛华龙式的好汉们,为祖国的民族经济和国企改革、城乡产业化发展建功立业、励精图治、再创辉煌……然而又有谁知道王志良呢?他身为山东省第九、十届人大代表,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研究员,青岛市贡献突出人才,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就是这样一位成就卓越的普通共产党员把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祖国农业发展的广阔田野里,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埋头苦干、兢兢业业、甘为人梯、辛勤耕耘,为祖国农业特色作物产业化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成为推动农业“绿色革命”、促进农民奔小康、积极培育农业特色品牌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脚踏实地

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王志良已走过了人生最辉煌的岁月。1949年3月22日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掖县)东宋镇上疃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排行老四。良好的家庭教育使王志良从小就对知识有了更深的渴望和探求,对脚下的这片黄土地有着执着而朴实的感情。72年荣幸地跨入山东省莱阳农校,立志为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而求学读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志良凭着顽强的毅力,刻苦钻研的精神,在担任班干部的同时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75年8月校领导考察决定:“王志良留校任教。”这一留就是15年。
  15年的学校生涯对王志良来说终生难忘。那是他的青春热血,那是他的宏图大志,那是他的汗水和泪水,都浸泡在了党的教育事业和农业科研广阔的领域,然而又使他亲眼见证了莱阴农学院成长的昨天、今天和明天。76年改为莱阳农业大学他身为教师,77年改为莱阳农学院他从事科研工作,80年给迟范民(省科委副主任)教授当助手,当时的他已成长为农学院实验站站长。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造就了王志良高尚的品质和朴实的人格,他站在三尺平凡的讲台上,时刻没有忘记“教书先育人”的理念。他艰苦朴素、为人师表、博学众长、谦虚谨慎,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爱戴和尊敬,15年的教育事业他奉献给学生的是“人生能有几回搏”。由于业绩突出,他年年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王志良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每当花前月下的时候,王志良仍钻研在田间地头;每当放寒暑假的时候,王志良也赶不上回家的路……
  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严寒酷暑,多少个星期天,多少个节假日,王志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把自己火红的青春和无私的爱都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为现代农业的科技发展施展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实践着共产党人的铮铮诺言,这岂不是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品格吗?

一诺千金

1990年7月1日,这是王志良终生难忘的一天,因为他深深的知道是党把他培养成才。他那条充满着艰辛和奋进的人生长河里,泛起了一串彩色的涟漪……青岛市农业局的领导找他谈话了,组织部的调令也同时下达———调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任专职技术员。这对当时只有中级职称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能调海滨城市青岛工作。
  青岛市农技站坐落在沿海最繁华的燕儿岛路8号,当时这里人烟稀少,一片荒坡,哪有像现在这般成为岛城东部的热土,成为青岛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初来乍到,王志良就一头钻进了“小麦专号”的科研之中,每到星期天,他独自一人感到寂寞的时候,就漫步于北海船厂海边的沙滩,面对蓝天,扪心自问:“上级领导付出了那么多心血,把我从莱阳调进青岛,搞农业技术推广,我能挑起这副重担么?这决不是伏在书桌上遣词造句去做表面文章,而需要倾注出自己满腔的心血和汗水去探索人们生活中的吃饭问题呀!”
  初见王志良,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是举止文雅、办事利索、接人待物彬彬有礼。他思路敏捷、不落俗套、管理有方,再参观一下他的办公室和实验室,井井有序、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你就明白了他的为人和他的人格。办公室的李松坚、纪国才、孔高原等农艺师曾亲切地告诉过我:“我们王站长对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不但是我们的好领导,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
  采访中我深深地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干什么也不容易,干什么也要全心全意。”
  王志良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胆识和勇气,充满信心地踏上了青岛农业技术推广的征途,实践着他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机。他在领导们的期望下上任了,亲朋好友、同事们都向他投来关切的目光,都瞅着这位人民教师能研究出什么名堂?他到农技站时了解到,全市小麦单产不足300公斤,怎么办?王志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到田间地头,通过旱地和水浇地两个方面先后主持实施了六个重点项目……他数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攻下了许多国内外领先的课题,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实施了6个项目累计增产小麦13.16亿公斤,增效11.2亿元,带动了青岛市小麦单产连续登上350公斤和400公斤两个台阶,高产纪录突破650公斤,10年全市累计增产小麦48亿公斤。由于业绩突出,93年王志良被提拔为青岛市农技站的副站长,聘为高级农艺师。
  王志良平均每年下乡100余天,行程2万多公里。为了不误农时,他经常加班加点指导农业生产。十几年来他没有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和节假日,是农业战线上有名的“工作狂”。97年麦收前夕,胶州市马店镇政府引进的新品种发生大面积混杂,老百姓怀疑乡镇引来的是假种子,就组织起来到镇政府静坐,要求赔偿。镇领导请了许多技术人员都没有找出原因……说时迟、那时快,王志良冒着高温酷暑、中午11时赶到了现场,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观察分析,用确凿的证据说服了农民,妥善地化解了矛盾,干部群众满含热泪激动地说:“王站长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97年经组织部批准,王志良正式成为青岛市农技站站长。地位变了,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精神没有变;条件变了,深入田间地头埋头钻研业务的志向没有变。几年来,他积极为农业改革开放献计献策,努力准确地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近10多年来,共制定技术意见80余份,生产性建议与措施l20余份,考察报告和生产总结达40余份。
  人们亲切地称王志良是:“希望田野上的犁铧”。这话一点不假,几天的采访我深知他不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还有无私奉献的公仆精神。多年来他模范履行岗位职责,解决了许多农业战线上的关键性难题。他编写科技书籍6本,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全国、省、市科技成果奖励2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省级奖励10项,市级奖励6项,尤其是“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两个奖项,在青岛市种植业系统是史无前例的。此次获奖的“小麦节水、高效灌溉模式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实现了以消耗灌溉水为主变为消耗土壤水为主的重大突破,彻底改革了传统的浇水习惯,对节约农业用水和旱地小麦高产具有重大的意义。从1995年实施以来,该项目已在全国全面推广应用,面积达300万亩,实现社会效益1.3亿多元,因此2002年初王志良获得了“青岛市贡献突出人才奖”!
  王志良在农村这片广阔的田野里忘我劳动、辛勤耕耘,成绩显赫,为我国农业的科技发展树起了一座闪光的丰碑。然而他谦虚谨慎、诚恳待人,每当新闻单位和业内人士要来采访宣传他的时候,他总是谦逊地说:“多歌颂歌颂农技战线上的老同志吧,多宣传宣传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工作的技术人员吧,多写写我们青岛市农业局的曲修珂局长吧,他开拓创新、兢兢业业、清正廉洁、为人朴实,是我们农业战线上的火车头啊!”

春华秋实

王志良是全国农技战线上的优秀标兵。他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他领导的农技站是全国、全省、全市的先迸单位。1996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省人事厅、农业厅记二等功奖励;1998年青岛市政府授予“科技成果转化先进个人”;1999年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2000年被评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1年在山东省农业科技大会上受到表彰,山东省人事厅、科技厅、农业厅、水利厅、海洋与渔业厅、林业厅联合记二等功奖励;200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青岛市贡献突出人才奖”,重奖15万元;2003年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
  走近王志良,你就会发现他人生的履历表不是用时间所能衡量的,他生活的每分每秒最要紧的是寻觅那片代表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田野……他太忙了,因为他正在为“打造青岛农业核心竞争力”伏写提案(参加省十届人大);他太累了,因为他正在为“打造青岛农业国际化的发展平台”呕心沥血;他太充实了,因为他正在为“打造青岛特色作物产业化”谱写新篇。人世间的万物不能超前,但同沐太阳的光辉,王志良的思想已走得很远很远了……
  愿王志良在农业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不断开拓、不断奋进、不断攀登……(摘自《山东农业信息网》,略作改动)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