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常杰,园艺系果树专业85届校友,现任胜利油田管理局银杏开发中心主任,主要进行银杏产品的开发工作。三十多年的工作中,他踏实研究银杏开发,先后发表《盐碱地银杏种子育苗技术》、《盐碱地银杏结果园丰产技术》等论文,让十几万株银杏妆点了东营的田野、公园、景点和行道,而他自己,也成长为一名“银杏专家”。
学生记者的来访,让田常杰校友回忆起青年时期在母校的点点滴滴,“仿佛又重新回到了大学那段难忘的岁月,对母校的感情,我永生难忘。”他说。
田常杰校友1985年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了胜利油田,在油田一干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我从未偏离过专业,干一行,忠一行,在这个岗位上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感到非常满足。”田常杰说。刚到胜利油田时,他在一个农业生产基地进行果树种植管理,生产各种新鲜水果供应给油田职工家属。1991年,一个偶尔的机会,他开始了银杏的试种工作。
银杏是一种喜湿、怕涝、不耐盐碱的树种,对土壤条件要求苛刻。而东营是黄河淤积平原,地下水位高、土壤黏重、盐碱高,因此,刚开始摸索的几年,每到秋后,栽种的银杏能够活下来的不足一半,即便活着的,也瘦弱不堪、不成气候。田常杰和同事们邀请了很多银杏专家前来就诊,大家纷纷摇头,认为东营的土壤环境不适合银杏生长。
但田常杰校友是个不服输的人。“通过现场调查,再结合果树种植的经验,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办法的,还想试一试。”后来,他专门向当年教果树栽培课程的刘成连老师进行咨询,刘老师没有马上否定他的想法,而是提出了有益的意见,鼓励他再试一试。按照刘老师的建议,田常杰马上和同事们制定了周密的试验方案,经过四年试验,终于运用果树综合栽培技术取得小面积种植的初步成功。“刘老师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回忆往事,田常杰校友感激地说。
1996年到1998年间,油田开始进行3000亩规模种植。通过综合配套技术,他们种植的银杏克服了土壤黏重、盐碱高等困难,成活率均达95%以上。1999年,他们将银杏种植的经验向周边地区辐射,很快带动整个东营市银杏产业的发展。
如今,东营城区的道路两旁、公园景观等地,都有大面积的银杏。能够以自己的专业所长服务地方建设,田常杰也因此倍感欣慰。
“种植银杏二十三年,我们的团队得到专家组一致好评。”田常杰校友满脸自豪地说,“看到绿色,就看到了生命,国家倡导节能减排,我也对绿色情有独钟,紧跟国家发展步伐。林业是我一生的缘,与林业打交道,让我受益匪浅。”
母校充满了温暖的回忆,田常杰校友表示,想起母校,脑海里满满的都是浓浓的情谊。
“无论是莱阳老校区,还是青岛新校区,我都经常回去看看。”采访时,田常杰校友称自己几天前还回过莱阳校区。“母校一点一滴的变化,我都看到眼里。看着母校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活力,作为从那里走出来的学生,我为之自豪。”
大学时期的课余生活,比起今天要简单许多,田常杰平时大多时间是学习、看书,偶尔也会去五龙河边练太极。说起练太极这件事,他至今仍难忘记:“当时教我们太极的是位年过七十的老军医。他每天骑自行车到五龙河边练太极,好多同学跟着他学,时间久了,受益匪浅。”
田常杰校友说,在母校,他经历了自己的青年阶段,直到现在,母校依然能带给他力量。“那时,老师们都是靠一笔一划的板书传递知识,老师们严谨的教学态度,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在田常杰校友读书的年代,学校里农村家庭出身的同学很多,同学们的家庭情况都不太好,条件也艰苦。也正因如此,大家在四年大学生活中都非常珍惜机会,刻苦努力。
果树专业的学生,外出实践机会非常多。提起实习,田常杰回忆说:“那时候,带我们实习的孙树兴老师非常和蔼可亲,就像长辈一样,手把手教,从不发脾气。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我们依然充满干劲。”
在大雪纷飞的冬天,老师仍会带学生坚持在雪地里修剪果树,也正是在学校期间的实践经验,被田常杰校友运用到了银杏种植上。“大大提高银杏的管理水平,使盐碱地上长出了银杏。是母校给予我的在实践中不断锻炼的精神,才让我获得了现在的小小成功。”
田常杰校友说,自己的同学中,很多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成功的路千万条,只要有恒心、毅力,就会收获成功。”这就是他最宝贵的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