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男,1976年3月21日出生,1994年9月考入莱阳农学院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习,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7月顺利毕业后考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1年7月林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农业部能源环保技术开发中心工作,任所长助理、工程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该同志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是行政工作,都认真学习、勤于钻研、吃苦耐劳、忘我工作,坚持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基础,兢兢业业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人民公仆的“孺子牛”精神,多次受到通报表彰。
“笨鸟先飞”带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2001年7月工作以来,作为政府系统的工作人员,为了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他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利武器,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几年来,深入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理论知识,不断地武装头脑,增强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提高,把每项工作都当做对自己素质和能力的检验和挑战,进一步增强了对实践的认识和感知能力,努力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中增强了迎接挑战问题的本领。
任务繁重,勤奋有佳,成绩卓著
工作任务虽然相对繁重,但在工作中他始终无怨无悔,任劳任怨,把所有工作当作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考验和锻炼,自我加压,尽职尽责,拼搏进取,努力使各项工作争先创优。
自2001年7月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加了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管理、技术经济评价、培训推广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宏观研究等工作。参加了“863”———“甜高粱茎杆制取乙醇”项目,承担了从种植、收获、转化以及综合利用整个生命周期的技术经济评价工作;承担农村能源职业技能开发工作,负责组织指导全国各省区开展农村能源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组织了“东盟国家生态农业与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培训班”;承担了中国—荷兰合作“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发展应用项目”中“人力资源能源建设”分项目;参与了“中德合作———华北地区集约化农业的环境战略”的项目管理工作。虽然各项工作一项接着一项,但是王飞同志积极克服自身困难,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承担的工作任务,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受到单位的一致好评。
开拓钻研,秉笔耕耘,理论成果丰富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注重开展与本职工作、研究相关方面的学习、研究与调研,为自身的工作服好服务。他紧紧围绕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模式、生物质资源利用现状、农村能源建设与生态环境等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先后刊发了《资源匮乏地区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生物质资源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农村能源建设与生态环境》、《荷兰可再生能源技术考察及其启示》等文章。为推进我国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生物质资源利用、农村能源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促进了工作的顺利、有效地进行,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评价。
清正廉洁,求实创新,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耕耘者
在廉政建设方面,他能够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时时以“四自”严格要求自己,警钟长鸣,防微杜渐,时刻以“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鞭策自己,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多年来,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浮躁,积极培养“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甘于清贫的奉献精神,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力求工作的高标准,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在生活上,不慕奢华,艰苦朴素,从来没有打着领导的旗号为自己谋求私利,时刻维护领导和自身的形象,受到领导同事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工作中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强,切实在工作中做到了“讲责任、讲奉献、讲创新”。他经常深入部门和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与部门、基层通力协作,上下协调,左右联动。同时注意更新观念,树立大局意识、纪律意识、超前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树立“能源可持续发展、生物质资源利用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全力推进我国的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生物质资源利用、农村能源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向能源可持续发展、生物质资源利用要生产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足迹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在改革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许多人正在以无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地奉献着。王飞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世人皆知的名誉,但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塑造了一种不平凡的敬业精神,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付出了满腔热忱、捧出了全部真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