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大学毕业,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当起了一名兽医,在别人的惋惜中,他一干三年,赢得了一片赞誉; 进步:工作转调,他在农业科研工作中不断创新发挥特长,用科技为乡亲创造财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熟:时光移转,情真意切一如从前。因为他永远记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身体里共同的血液使他感受到相同的喜乐。
他深深地眷恋着鲁西北这片土地,热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他的学业专长,二十多年如一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早日实现富裕而辛勤耕耘着。他就是张同新。1983年毕业于莱阳农学院牧医系兽医专业,现任德州市畜牧局副局长。毕业二十余年来,张同新同志先后在平原县兽医站、平原县政府办公室、平原县农业开发办公室和德州市畜牧局等单位任职工作。工作岗位虽几经变动,但始终保持脚踏实地、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被选拔为平原县和德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担任平原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先后在国家级专业技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获农业部、省、市级奖励近二十项,2001年被破格晋升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成长———他逐渐理解着自己的职业
1983年7月张同新大学毕业。那时大学生还不多,他的很多老乡都在打听他毕业会干什么,用一种几乎是欣赏的姿态去关注他毕业分配的去向。
当他们看到张同新带着大量书籍出现在县兽医站门诊组时,除了欣喜,更多的是置疑甚至是惋惜。这位在当地出了名的“状元”为什么会放弃在外面“大闯大干”的机会,回来做这个一般人都不愿干的兽医呢?
但张同新和家人可不是这样想的。母亲告诉他,学成回来,给父老乡亲帮帮忙,就是他最大的责任。张同新就这样每天带着笑容出门,迅速进入了工作角色。
1983年,正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火如荼的年月,农民饲养牲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年饲养量急剧增长,患病牲畜较多。当时的县站门诊就他和两个学徒工,工作条件十分简陋,而工作量却一点都不少,一天的门诊量足有四五十例,有的时候光结、难产、外伤需手术的病例就多达五、六头。当时农民并不富裕,大家畜几乎是半个家业甚至全部家业,当牲畜因病死亡,全家都哭天喊地。张同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千方百计提高治愈率,为农民挽回损失。一次,一位农民的耕牛喝下了大约六十斤棉油并吞下百十头大蒜,肚子胀气非常厉害,来到县站时已经奄奄一息。张同新当即决定给牛洗胃。棉油、蒜臭气味非常刺鼻,但他二话没说,挽起袖子就干了起来。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抢救,耕牛转危为安,第三天就出院了,临走前这位农民眼含热泪向他表示感谢。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家畜的结症、难产是门诊上经常碰到的病例,如果一天有几例通常会搞得大家措手不及。八五年初的一天夜里,连续来了三头难产病牛,张同新一夜没合眼,在一位助手的帮助下做了三台手术,最后三头难产病牛都母子平安,一时传为佳话。就这样,凭着这股子实干精神,张同新很快得到了当地父老乡亲理解和支持。当地人谈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好多村民会在逢年过节到他家里拜访,有的人看到张同新忙得顾不上吃饭,就会做些好吃的给他送来。
工作虽然很苦很累,但张同新每天都觉得很充实。更可贵的是他没有满足于乡亲们的褒奖,而是一直在想方设法更好地帮助乡亲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他一方面忙碌于门诊治疗,同时在领导支持下新建了手术室,购买了手术器械、激光治疗仪等先进设备,并新上了中兽医治疗项目,使县兽医站的面貌焕然一新。工作中他向农民大力宣传牲畜饲养管理知识,并刻苦钻研治疗技术,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交口称赞。他针对耕牛偷喝棉油中毒独创的“一洗、二灌、三输”治疗法,在当地得到广泛推广,这种方法不但为农民省了钱,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治愈率。
这时,他更加充分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并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确定了一生的奋斗目标———用知识为父老乡亲减少损失,带来希望和幸福。
进步———用科技为乡亲们创造财富
1986年5月,因为工作出色,张同新被调入平原县政府办公室农业科工作。1988年5月,又被任命为平原县农业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政府办公室农业科负责全县农情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为领导正确决策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并协助分管农业的县政府负责同志做好全县农业生产的指挥调度。
农情信息工作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既要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情况,讲求实效性,又要求掌握的情况准确。为此,张同新不辞辛苦、劳累奔波、大胆创新,他利用表格加图标的形式设计信息调查内容,保证了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1987年夏季的一天,平原县十里铺乡、腰斩镇遭受强风暴袭击,电话中断、交通受阻。然而,老天无情人有情,张同新和县民政部门的负责同志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逐村逐户统计灾情,连续两天两夜没有合眼,按时将灾情进行了上报。灾后的第三天,灾民就领到了上级下拨的救灾化肥、柴油、棉被、现金。在分发款、物现场,农民热泪盈眶,高呼共产党万岁。
县农业开发办公室负责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立项、管理及验收工作。新进单位时,张同新带领全体同事从制定各项制度、工作流程入手,迅速理顺了工作关系。为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他三次进京,争取中科院北京地理研究所在平原县兴建了试验站。中科院几十名高层次科技人员进驻平原,带来了课题、项目、资金,为平原县农业的迅速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中科院的科技人员在平原县开展科研工作,工作协调和后勤保障非常重要。他周密安排,科学调度,保障了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连续几年的中秋节和元旦,张同新都是陪科研人员在试验点上度过的。为改造传统农业,张同新在莱阳农学院专家教授的支持下,大力推进农作物和牲畜品种的改良,推广先进的作物栽培技术和畜牧饲养管理技术,农业开发项目区内呈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景象。
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张同新主持的盐碱地改造、千万只蛋鸡高产技术开发、夏玉米高产技术开发、单位里网监测农业及农村信息等课题受到了农业部、省、市的奖励。从张同新1988年调入农业开发办公室到1998年调离,十年间,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三十多万亩,改造盐碱沙荒地六万多亩,引进作物和畜牧良种三十多个,培训农民40万人次,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农村实力增强做出了贡献。张同新也被誉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工作者”。
十年里,张同新真正进步了,因为他深知自己有力量带领父老乡亲们致富,并坚定了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成熟———情真意切一如从前
1998年,张同新经过德州市委“一推双考”选拔担任市畜牧局副局长职务。职务变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德州既是农业大市又是畜牧业大市,如何发展现代畜牧业成了他经常思考的课题。初任市畜牧局副局长后,张同新发挥专业特长,迅速调研摸清了全市畜牧业家底,主持制定了德州市畜牧业发展的五年计划,积极推进了畜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引进了一批重量级的国家农业龙头企业。上海光明乳业、河南双汇集团、临沂金锣集团、六和集团、希望集团、南京福润集团等企业的入驻极大地拉动了德州市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德州市扒鸡集团、中澳集团等本地企业也迅速壮大,形成了全市畜牧业产业化格局。
张同新还积极倡导“一手抓发展、一手抓保护”的畜牧业管理思想,狠抓全市动物防检疫工作,并在全省率先提出了畜牧纠改管理与服务相分离的改革思想,在德州市大胆改革试验组建了几十个动物检疫分所,极大推动了产地检疫工作的进行,从源头上堵住了疫情传播。德州市是“德州扒鸡”的故乡,养禽业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同时德州市是山东省的北大门,与周边省份的边界线长达300余公里,近几年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任务异常艰巨。作为市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同新同志经常深入防控第一线,检查调度防控工作,帮助基层解决资金、物资、疫苗等诸多实际困难。因防控工作成绩显著,张同新同志于被省政府表彰为“2005年度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先进个人”,记三等功一次。
不惑之年的张同新深深眷恋着这片养育他的土地,更读懂了这片土地上父老乡亲们的殷殷深情,肩负重任的他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继续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