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滔滔黄海之滨,在蔚蓝的胶州湾畔,在风光旖旎的岛城北郊,有一座现代化的大学校园——莱阳农学院。
莱阳农学院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以生物技术为主,农科特色鲜明,农、工、理、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拥有本、专科,研究生和成人继续教育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现设有10个教学系部、9个二级学院和一个教育技术中心,拥有40个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16个硕士点,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9000多人,硕士研究生176人,函授在籍生6700多人。
学校拥有莱阳和青岛两个校区,占地3300多亩,建筑面积76.5多万平方米。
莱阳校区座落于宁静秀美的梨乡莱阳,依山傍水,环境清幽;青岛校区位于青岛市城阳区,造型典雅,布局合理,充满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和现代气息。
教之首,德为先。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大力开展 “三育人”活动,着力打造三支队伍,在德育创新和增强实效上狠下功夫,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了学科建设、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在全校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人人关注和参与德育工作的良好局面,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荣获国家教育部“教学评价合格单位”、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省教育厅“文明校园”,并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共青团山东省委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等,连续荣获“93-98、98-2000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在庆祝建党80周年之际,动物科技学院党总支先后被中共山东省委、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搞好德育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多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将德育工作列入了校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在党委的领导下,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工作体制,各院、系、部也都成立了以院长(主任)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全校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为主、两级分管、全面覆盖、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格局。
学校还建立了校(院、系)领导定点联系师生制度,各级领导深入到师生中间,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切实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莱阳农学院德育大纲》、《莱阳农学院德育“十五”规划》和《莱阳农学院德育实施细则》,对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组织和实施途径进行了全面规划、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学校高度重视“三育人”工作,成立了“三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在全校机关干部中开展“创文明单位,树文明形象”活动,在教师中开展“树师德形象,做育人标兵” 活动,在职工中开展“服务师生,争做文明职工”活动,引导大家人人关心德育工作、个个参与德育工作,干部以德行政、教师以德施教、职工以德服务,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全校形成了全员育人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学校拥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德育工作队伍,目前,全校共有专兼职德育教师62人,在33 名“两课”专任教师中,有博士2名,硕士22 名;专兼职学生工作干部371人,其中专职学生工作干部69人,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机关干部兼任班主任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多年来,学校坚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倡导讲官德、讲人格、讲奉献的精神,建立了机关干部兼职班主任制度,并通过“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评选活动,激励党政干部和管理工作者坚持将日常管理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目前,全校有29名机关干部兼任班主任。
业务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为鼓励那些业务精、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积极投身学生工作队伍中来,学校专门修订了《班主任工作条例》,完善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聘任管理办法,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涌现出许多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博士班主任”、“教授班主任”,他们利用自己的业务专长,经常给同学们开讲座、办辅导,提高了学生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专职政工人员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德育设施装备。先后投资4500多万元建立了校园广播、广场音响和体育场音响系统;建立了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建设了灯光阅报栏、宣传栏、公示栏;在青岛校区新建了大学生活动中心、2个体育运动场、15个排球场、22个篮球场;为青岛校区配备了教室电视,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使学校教室电视数达到了147台。在新校区兴建了虹子广场、知音广场、人工湖、山石亭桥等园林景点,进行景点绿化24万多平方米,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委学工部、院团委围绕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目标,探索出了以人文文化为基础、以科技文化为重点、以政治文化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先后开展了新世纪人才羽翼工程、新世纪人才环境工程,举办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了“展特长、推新人”文艺大赛、军学共建活动、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比活动等;在团中央组织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获得省及全国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在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我校闫鹏同学勇夺一等奖、山东赛区第一名。
为充分发挥学生舍区的德育阵地作用,学校实行了政治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制度,组织宿舍文化艺术节,开展“星级学生宿舍”评选活动、党员宿舍挂牌活动,使学生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以德修身蔚然成风。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开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建立起了强有力的心理支撑系统;开办了学生工作网站、就业指导网站,通过主动占领网络这个新兴的德育阵地,开辟了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不让一个学生因生活贫困而失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近三年来,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拿出600多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学校还建立了贫困生档案,根据不同情况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目前,学校设有勤工助学岗位1600多个,三年中先后有4000多名贫困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
为拓宽贫困生资助渠道,学校还多方争取社会资金,“六和”、“正大”、“伟嘉”“益生”等十几家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爱心济困助学金,每年资助金额达50多万元。
党支部联系和扶持特困生制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又一项重要措施,自1998年以来,全校73个党支部每年扶持特困生78名,7年来共扶持了540多人,使他们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都得到了党组织全方位的关怀和帮助。
学校先后在地方事业、企业单位、驻军部队等建立了德育实践基地,全校德育实践基地已达30多个。
每年寒暑假,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校有98%学生参与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利用所学知识,开办各类科技培训班、进行田间技术指导、开展科普宣传和三个代表宣讲活动,深受地方群众欢迎,同学们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素质,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
一批青年志愿者常年活跃在校园内外,他们深入街道、社区、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园艺系“红烛”志愿者协会和莱阳市聋哑学校结成了对子,定期到学校开展助学、联欢活动,与该校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奉献一片爱心,挽救一个生命”,当经管学院会计专业张燕同学患肾衰竭需透析、换肾治疗之时,当食品系杨晓红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继续骨髓移植时,全校师生员工立即慷慨解囊,自发捐款20多万元;更有无数个像水生系苏振渝教授、外语系王玉环教授、宿舍管理科董新荣同志这样的好教师、好同志,他们视学生如亲人,经常为困难学生购置衣物和学习用品,用爱心赢得学生信任,温暖学生心灵,用自己扎扎实实的行动推动着学校德育工作的稳步开展。
扎实有效的德育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多年来我校应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本科生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一次性通过率连续十多年排名全国农业高校前列,近三年平均通过率为57.14%。
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率连创佳绩,近三年来有2100多人考取研究生,平均考取率达到了37%。
“考研七姐妹”,这个轰动全国的佳话引出了一连串勤奋拼搏的故事,以宿舍为单位考取研究生的事例在莱农层出不穷。
学校科研工作捷报频传,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有四个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灰树花多糖提取技术和生物农药—银果生产技术分别以900万元和500万元成功转让。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3年公布的《全国高校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前100名排序》中,山东有7所高校入围,莱农位居全省首位,列全国第34位。
2001年11月3日和6日,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在莱农降生;2003年10月8日,世界首例冷冻克隆牛胚胎移植犊牛成功诞生,接着,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克隆牛自繁后代又接连面世。这一系列成果在社会上引起强大反响,海内外数以百计的媒体予以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三次跟踪报道,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半世风雅,革故鼎新。未来几年,学校将面临更改校名、迎接2006年国家教学评估和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三大任务的考验。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将继续坚持德育首位,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做强创新教育,做实基础教育。我们相信,有德育工作的滋养,莱阳农学院的每一颗心灵都将始终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