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凝心聚力坚持学科统领 砥砺前行打造高地突峰

时间:2019-05-31

凝心聚力坚持学科统领 砥砺前行打造高地突峰

——青岛农业大学学科建设综述

编者按:作为高校进行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的基本平台,学科是大学学术创新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依托和主要载体。学科建设水平日益成为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建设高水平学科、打造高水平团队、推出高水平成果、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日益成为高校普遍的发展和追求愿景。

2015 年 10 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作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2017年 1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 暂行 ))》 ,全国各地陆续出台“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 , 掀起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热潮。日前,最新出版的《青岛农业大学报》(第983期)以专版形式刊登了对学校学科建设的重点报道,新闻网进行转发,以飨读者。

 

2017 年 1 月 12 日,学校印发《青岛农业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 ,对学科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1月13日,学校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党委书记李宝笃发表重要讲话, 校长宋希云作工作报告。5 月, 学校印发《青岛农业大学学科建设规划(2016-2020) 》 ,标志着全面加强学科建设、迈向学科建设新阶段的开始。

12月27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进入以学科建设为统领,全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新阶段,这是我校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刀刃向内自我革新
摸家底,量差距,找问题,寻路径

加强学科建设,首先要静下心来,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才能盘活存量,整合优势资源,明确建设路径。

我校始终重视学科建设。1998 年获批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授予单位。2006 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农、 工、 理、 经、 管、 文、艺、法 8大学科门类,78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2012年,学校获批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走内涵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绩。学位点建设扎实推进,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学科稳步发展,部分非农学科特色明显;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科团队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科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支撑学科建设的软硬条件都得到较大改善,部分学科或学科方向已经在国内外具备一定影响力。2017 年获批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 A 类单位。

这些“家底” ,是农大人共同奋斗取得的成绩和始终值得骄傲的荣耀,但与建设高水平、多科性大学发展目标相比,与国家、省市一流学科建设标准相比,依然存在着一般地方院校在学科建设上普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例如,学科整体水平不高,领军学科缺乏、优势学科数量少, 存在山少峰缺现象 ; 各学科发展不均衡,有的学科整体实力均衡但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有的学科结构不够优化,研究方向分散、特色不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有的学科人才队伍规模小、高层次人才数量少、人才质量和国际化水平不高;有的学科缺少高水平科研平台,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有的学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整体能力较弱 , 高科技成果产出率、转化力不强;有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缺少内生动力……

2017 年以来,学校、各学院直面现状,多次召开不同层次、范围的学科建设推进会议,对学科建设“家底”进行了仔细摸排查;邀请国内本学科领域专家“把脉问诊” ,推动各个学科找到制约自身发展的关键症结所在,同时明确了各个症结对应的“良药方” 。全校上下基本达成共识——双一流建设和学科动态调整是大势所趋,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只有立足现有基础,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快速追赶甚至弯道超车,才能实现新一轮学科大发展,这也是新时代新阶段摆在全体农大人面前的一道不可回避的历史考题。

思路升级,措施提档
强化优先理念,持续优化结构,科学整合布局

加强学科建设,理念思路先行。校党委书记李宝笃在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学科建设,首先要牢固树立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对学科建设的认识。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学校已经进入以学科建设为统领,全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新阶段,这是我校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阶段,意味着办学理念需要全面更新、发展路径需要重新规划、战略举措需要重大调整。为此,学校确立了新阶段的五大战略选择,那就是“学科统领战略、人才强校战略、重点突破战略、开放合作战略、文化引领战略” 。至此, “以学科建设为统领,强化学科意识,树立学科思维,加强学科建设” ,作为核心理念,成为农大发展新阶段的“关键词” 。

在以学科建设为统领的核心理念下,我校确定的学科建设总目标是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长期以来,学校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统合,学科布局不够合理,学科发展不平衡。而学科布局和学科结构是学科发展的设计和纲要,正是学科建设为统领理念确定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质上来说,学科布局和学科结构应该维持一种动态均衡发展。事实上任何一所学校的学科之间都不可能是完全均衡的,在双一流建设号角时不我待的催促下,坚持扶优、扶特、扶强,对学科进行分层、分类、分块地发展布局和调整,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以补充优势学科短板为重点强化优势学科、以提升传统学科内涵为重点强化新农科建设,让一部分学科先行快速发展起来,辐射带动各学科整体发展,从而推动全校学科进入健康、全面、高效发展的良性轨道,是学科布局和结构优化的必然之路。

我校作物学学科作为传统学科建设时间较长,以研究解决半湿润易旱区主要粮油作物科学和生产问题为重点,学科特色鲜明,建设成果显著,是我校农业科学进入 ESI 全球前 1% 的主干学科。该学科拥有 4 个方向均为主干方向,具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青岛市重点学科、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分研究室等平台,学科建设支撑条件总体良好。同样作为传统优势学科的还有植物保护学科。经过多年建设,该学科在一些研究上处于国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重大需求,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发展、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贡献突出。为做好学科建设布局,2017 年 6 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学校撤销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分别成立农学院和植物医学学院,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2017 年 7 月,同样出于学科布局考虑,学校成立动物医学院,再次对学科建设进行宏观调整布局。2019 年 5 月,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成立草业学院,以王增裕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草学专家加盟草业学科建设,不仅有利于全力提升学科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合作、 建立跨学科平台团队、 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对于完善学校学科体系、使整体学科布局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引育并举打造人才高地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力培养学科骨干

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实现宏伟蓝图的关键因素。学科建设的人才梯队需要科学合理的层次区分,既要有作为领头羊的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又要有一大批优秀的学科骨干支撑起学科建设的人力资源框架。与科学统领战略紧密相连,学校扎实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转变传统的松散式人才引进方式,积极构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汇聚、培养的灵活机制,科学制定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方向带头人培养、引进规划,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聚集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将学校打造成为高层级人才干事创业谋发展的人才高地。截止 2019 年 5 月,学校引进的人才中,158 人为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毕业博士,具有海外留学背景 32 人,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 45 人。引进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 21 人, 聘请客座教授 113 人,名誉教授 3 人,特聘教授 27 人,返聘高级专家6 人。

学校聘请赵振东、陈学庚、陈温福、陈剑平四位院士为双聘院士,先后引进并聘请植物医学学院刘同先教授、农学院刘庆昌教授、建筑工程学院李秋义教授、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聂品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孙青原教授、动物科技学院王增裕教授、园艺学院张忠华教授等多位国内外知名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为院长。特别是 2017、2018 年,连续两年通过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计划成功引进聂品教授、王增裕教授来校工作,积极推动相关学科顶层专家学者的聚集,带领所在学院学科加快建设。同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马军教授, 中科院 “百人计划” 、 “泰山学者”周功克教授等一批专家和团队也全职加盟学校,极大地提高了学校高水平人才的层次内涵。

学科建设的人才梯队必须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目前, 多数学科已凝练出3-5个学科方向,配备了近年来涌现出的拔尖人才为方向带头人。以方向为核心,推动团队更多教师根据方向发展需求主动调整具体研究内容,形成了个人研究紧紧围绕方向、多个方向紧紧围绕学科目标任务的生动局面, 打通了 “学科建设最后一公里”的目标任务分散问题。

作物学学科长期以来以解决半湿润易旱区主要粮油作物科学和生产问题为重点,瞄准发展前沿,形成了 4 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作物重要性状形成机理与新品种培育、作物高产高效生理学基础与栽培技术、作物生态与耕作制度、作物种子质量与保优技术。农业工程学科面向农业工程科技前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省区域发展需要,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力学科为目标,致力于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种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精准农业与智慧农业、农业水土环境污染与防治等方向研究;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聚焦于食品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其中在农产品加工、食品科学方面优势明显,形成了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4 个学科方向,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团队梯度。畜牧学学科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和培养高端人才为目标,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草利用、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和动物健康养殖 4 个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植物保护学科围绕农业生产上发生的重大有害生物开展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绿色无公害防治策略的研究,优势特色鲜明,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成果,形成了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 3个稳定的学科方向。

人才要引进好, 更要留用好。 让人才留下来,更要定下来。为加强支撑学科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学校不断健全人才培育体系,建立优质的人才培养软硬件环境,不断完善青年人才支持计划,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科研氛围。同时学校坚持引育并举,做好校有人才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2016 年以来学校定向培养的 72 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学科生力军逐渐形成, 越来越多的“学科新秀”得以涌现。

凝练方向 强化优势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重大突破性成果产出率

以学科建设为构架提升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是高校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履行社会职能的必然要求。推动学科紧紧围绕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为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需求输送合适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就必须科学凝练学科方向,使学科的人才和成果产出,精准对接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直接需求。

学科建设必须服务于国家产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之核,既来自于产业自身的研发研创,也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持续创新支撑。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之变急需科技和人才的强力支撑。高校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立足之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紧扣产业发展主题,紧抓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抓手,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和技术成果。

当然,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缺乏的绝不是简单、普通的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而是能够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关键瓶颈问题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在山东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和海洋强省战略实施的重要机遇期,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现代化强省跨越,急需高水平的智力、科技支撑。瞄准区域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重大标志性成果产出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学科建设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校二次党代会以来,我校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强烈的使命担当,结合自身定位,切实肩负起农业高校历史重任,在实施学科建设战略的同时大力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和智力集聚优势,紧密契合新旧动能转换、 乡村振兴、 海洋强省、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布局,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精准发力,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进程中贡献了青农力量和青农智慧。同时通过对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技术支持和持续创新,在服务产业中也不断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指导经验和政策咨询能力的专家智库,加快了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此外,为推动高水平科研产出,学校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机制,继续实施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完善科研奖励办法,引导广大教师关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潜心研究、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我校农业工程学科在根茎类作物和种业生产装备研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术声誉好,社会影响力大。近 5 年承担科研项目 95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27 项,省部级项目 62 项。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 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团队(等同于科技成果一等奖) 1项, 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1 项等。该学科研究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取得直接经济效益 40.2 亿元,成为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地方发展重大需求的典范。当前,农业工程学科正在现有优势基础上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智能农机制造和传统农机升级换代,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人才,使科研服务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向着更强的学科优势突破。山东省是畜牧大省, 肉蛋奶毛皮总产量、配合饲料产量和畜牧业总产值均居全国第一,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新型高端人才。我校畜牧学科在动物生殖细胞发育的调控及影响因素、五龙鹅品种选育与克隆牛研究与应用方面国内领先;在优良地方品种的营养需要及代谢调控机制,农区牧草分子改良与草畜结合高效利用研究方面特色鲜明;在茸鹿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毛皮动物繁殖和换毛调控机制研究等方面国际先进,在饲料霉菌毒素中毒机制与防控、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制剂、抗生素替代品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同时,该学科获批了全国唯一的马业科学专业,并在我国马属动物繁育和马文化研究方面开辟了新领域,奠定了学科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

加快国际进程,拓宽国际视野
提高人才学术创新水平和培养质量,让人才精准对接科学和产业需求

加大学科人才交流、创新合作和成果共享力度,拓宽人才队伍的国际化视野 , 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2018 年学校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与莫道克大学互聘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目前已有 6 人在莫道克大学进行学习。2019 年 4 月,学校与莫道克大学共建中澳农业与环境健康联合研究院,将通过深度合作组建前沿学科创新团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共同解决国际科技前沿重要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问题。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近年来主办青岛农业大学―德国诺市葡萄酒学院“葡萄与葡萄酒学术论坛” 、第六届 MicroRisk 预测微生物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国际研讨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师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年均 20 次以上,拥有国家玉米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等平台条件,学术环境优越。农业工程学科近 5 年举办第 14、15 届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研讨会(IAMFE)大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2017 年学术年会等,所有研究生均参加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学科有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总部 1 个,山东省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种业生产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青岛市级平台等 ……近年来,学校大力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 ,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 12000 余人次,有力推动了学科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衡量学科建设的另一重要指标。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始终相生相融。在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从而才能以卓越的教师队伍培养造就优秀的学术研究人才。

学校以学位点合格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生培养成效明显。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达到 100%,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到 75%。发表三大检索科研论文数 268 篇,获得省级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 9 项,获省优秀硕士论文数 12 篇。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水平带来我校研究生第一志愿报考率稳步提升,其中,畜牧学学科连续四年录取研究生第一志愿报考率 47.2%。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我校成为山东省 7 个连续四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查“无存在问题论文”单位之一。作物学学科建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试验基地 13个,其中与中国农科院烟草所、山东省农科院等共建 4 个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金海种业、元瑞农业等农业企业共建校外试验基地 6 个,完善的校内外培养基地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农业工程学科,2014 级研究生刘涛主持研发的《适合我国丘陵区作物整秆收获的系列轻简化秸秆集束打捆机》 在第十四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得特等奖。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2018年一 “学霸”宿舍 6 位同学全部考博成功。六位研究生三年时间发表文章 23 篇,影响因子总计达 88.013,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证明。

在研究生培养之外,本科生教育质量和水平也越来越成为评价和衡量学科水平的重要方面。在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各项指标里,一流的本科教育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指标。

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大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科发展水平也越来越成为学生相关素质成长的重要营养基。2019 年 4 月,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启动大会,全面推进新工科、 新医科、 新农科、 新文科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同时公布 《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 ,全面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三年内建设 10000 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 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作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来说,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既能够为社会提供新技术、新成果、 新模式, 又能够提供具有更高科学精神、学术思维和科研素养,能够充分使用新技术、运用新成果、运转新模式的优秀人才。

学科建设能同时结出“科技硕果”和“人才硕果” 。 让更多技术成果在产业一线生根发芽,让更多人才成果与岗位需求稳妥对接、学以致用,才是学科建设的可见蓝图。

懂学科,会管理,深融入,服好务,
浓厚学科建设氛围,升级学科服务水平

学科建设需要汇全校之心、汇全校之思、聚全校之才、举全校之力,在全校范围内大力营造以学科建设为统领的浓厚氛围。

要充分利用好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态势良好的有利时机,努力提升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的位次, 管理部门首先要学习、 掌握、弄懂学科,才能着力建设学科、科学管理学科、贴心服务学科。只有真懂真会真明白,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及时有效化解学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学科建设高效益、高质量进行。只有全校上下积极地为学科带头人心无旁骛带领学科团队发展服好务,才能真正为学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学校建设确定的重要举措、取得的重要成绩要及时公开,让广大师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建设进展态势,在全校范围内真正营造“人人了解学科、人人关注学科、人人参与学科、人人建设学科”的浓厚建设氛围。

2017 年9 月,学校邀请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别敦荣教授做题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我校学科建设》的报告。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从学校发展情况、发展愿景和学科建设策略三个方面,对学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工作给予建议和指导。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围绕学科建设创新管理、发力支持,努力推动学科建设取得新成效。例如,图书馆通过开展学科分析服务,先后发布《青岛农业大学学科分析报告》、《国际高校排名评选机构及评分标准及青岛农业大学在部分高校排名中的表现》、《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学与动物学ESI 学科贡献度分析报告》、《ESI高水平论文》、《2017研究前沿》等情报信息,助力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决策咨询,辅助学院及科研人员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

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全面实施学科统领战略,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学科统领机制逐步形成,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进一步推进,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学科,农、工、理类学科优势更加突出,其他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核心竞争力实现新提升,取得了丰硕、可喜的成果——

2017 年11 月,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率先进入ESI 全球前1%,2018 年1 月,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 全球前1%。两个学科已连续保持在ESI 全球前1% 一年以上。2018 年9 月,施普林格· 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自然科研(NatureResearch)编制的自然指数网站公布了2018 年“自然指数上升之星”排行榜,我校在2015-2017 三年中排名全球机构第147 位,全球高校排名第124 位。学校对拟申报博士、硕士学位点进行了重点规划与建设,使相关学科建设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申报要求。学校不断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力度,投入近亿元强化园艺学、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平台和校级科研平台(中心实验室)建设,学科平台更加完备;学校积极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调整充实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目标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学校圆满完成学位点合格评估自评工作,14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2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自评报告和基本信息表全部按期完成,风景园林专硕评估顺利通过,学位点规范性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8 年7 月,我校水产学科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邀请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对学院学科发展“问诊把脉”,大力支持学院圆满完成了当年的年度建设任务:优化重组了5 个研究团队,形成了4 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在水产品育种、养殖新技术、饲料研发及疾病防控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强化建设了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斑马鱼基因编辑和养殖设施、循环水养鱼设施等高水平研究平台。2018 年全院立项21 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6 项、省部级项目10 项、横向课题5 项,总经费1723 万元。首次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课题1 个;发表SCI 收录论文26 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 项、授权扇贝新品种2 个;引进高水平人才4 名;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除了省一流学科外,目前作物学、农业工程学、畜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植物保护等5 个学科在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学术水平、支撑条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基本条件建设都取得明显成效、甚至达到博士点授权条件,并已制定了完整的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确立了核心课程、建立了保障制度,为未来培养理论基础坚实、专业知识全面、创新能力突出、学术水平精湛的高水平人才,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双一流”战略是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战略。高校都在充分把握“双一流”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倾力建设优势学科。我校也在现有良好基础上与国家战略需求和产学研发展相结合,发挥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坚定不移落实好学科统领战略,聚焦聚力学科布局优化调整,聚焦聚力一流学科建设,聚焦聚力学位点合格评估,聚焦聚力博士点、硕士点申报,全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按照二次党代会精神要求,学校将继续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更清晰地明确不同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同时汇集优势资源, 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等的需要, 持续推进优势学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改进提升涉农学科,努力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全校上下人人奋勇争先、全员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
      
原载《青岛农业大学报》第983期
原文链接
http://qauweekly.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3159278

 

作者:周维维 吕永庆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