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综合资讯

【典型经验】学校将三农情怀融入专业教育 培养特色艺术人才

时间:2021-06-09 来源:艺术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落实到特色艺术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形成“农+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艺术”为三农“增值”、以“三农”为艺术“赋能”。

一、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发展具有鲜明农学特色的新文科、培养“农+艺”特色人才

作为涉农高校的新兴学科、特色学科,在“四新”建设背景下,学校将艺术类、设计类学科与农学类学科交叉融合,明确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定位——依托“农”优势发展“艺”学科、彰显“农+艺”特色,培养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支持农业农村建设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有专长的艺术人才,为“乡村振兴人才链”补充艺术、设计类人才。

二、将“三农”情怀教育、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在强化涉农优势和凸显艺术特色中落实落细立德树人要求

在新的人才培养定位下,学校一是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涉农专业课程设置。例如,视觉传达专业增加《农产品包装设计》课程,教授学生开展农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设计出具有识别性、品牌力的农产品包装,帮助农产品提高品牌竞争力。

二是在专业课程中强化涉农课堂思政。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中“寓思于农、寓农于艺”,引导学生学习农业政策、了解农业前景和掌握农业需求,真正认识到所学专业在美化乡村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传播乡村文化、提升农产品价值、丰富产业形态、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是将“三农”情怀教育融入创作环节。在多门核心课程的作业环节聚焦“三农”主题进行创作,并在学生创作全过程加强思政引导,实现创作育人。其中,视觉传达专业的《标志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等课程,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规划》、《室内设计》等课程均已落实“三农”主题创作要求。

四是明确毕业作品创作突显讴歌建党百年、助力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其中设计类专业创作主题为“助力乡村振兴·献礼百年华诞”,绘画专业创作主题为“以匠心·致初心”。毕业生导师指导学生发挥创意深入一线实习、调研,并在大量实践调研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完成设计。同时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负责人作用,紧扣服务乡村振兴加强就业教育,引导毕业生坚定理想信念、积极面向一线就业创业。

三、初步探索出突出“三农”思政的基本思路,带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加快发展

一是初步探索出了将“三农”情怀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基本思路。以课程思政为主阵地,将“三农”思政融入课程育人、创作育人、管理服务育人,强化全方位“三农”情怀涵养,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服务农业农村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是形成了一批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有鲜明“三农”特色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今年专业毕业设计作品种类丰富、表现手法生动,有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而设计的村史馆、乡村书房、乡村美术馆、乡村艺术馆,基于农产品品牌设计的各类农产品品牌及包装、三农主题文创,以及“三农”主题中国画创作、插图创作等,既富含“乡情乡意”“乡愁乡味”,又独具00后年轻人时尚审美。同往年相比,主题鲜明突出,风格焕然一新、作品完成度高,部分作品已进入产业转化阶段。

三是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思路更加理性、成熟。学生逐步认识到所学专业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所能发挥的独特作用,在思想认识上有了较大进步,专业自信心进一步增强,职业发展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毕业生发挥专业特长到基层就业的意愿明显增强。

四是初步形成了整合全院多专业的特色专业群。以“三农”为主线,学校艺术学院相关专业(方向)有效聚集,初步形成了特色专业群。其中包括,视觉传达专业(培养服务农产品品牌设计推广人才)、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服务乡村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人才)、绘画专业中国画方向(侧重培养三农主题中国画创作人才)、绘画专业插图方向(侧重培养服务农业科普插图创作人才),绘画专业书画教育方向(侧重培养乡村艺术教育人才),有效解决了专业碎片化、孤立化问题,更好实现资源共享和统筹发展。

作者:周维维 白芳 单位审核人:梁永平 编辑:曲天泽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