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百名教授

王建林:美丽梦想的守望者

时间:2015-07-15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他每天骑着一个带小孩座椅的自行车,穿行于家—幼儿园—实验室之间,农忙季节又一头扎进农田里,晒得黝黑,用袖口抹着脸上的汗水。他是一个年轻人,出差时像学生一样背上一个双肩包,说走就走,但在科学研究上硕果累累。他就是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的王建林教授。

美丽梦想的守望者

“梦想在每个阶段是不一样的,现阶段我的梦想就是建设美丽生态乡村,让乡村多一分美丽,少一分落后;多一分恬静,少一分喧嚣。”他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描述着他心中的生态村蓝图: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农舍点缀在绿草乔木中,房屋墙面上爬满绿色植物,牛羊悠闲地在草地上吃草;村民们衣着朴素,穿自己手工纺织或未经漂染的丝织品,吃产自本地的新鲜食品,村子里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取之不尽的清水,游人坐着马车游览村庄美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场景。这是王建林教授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一直守望着。

他来自农村,切身体会到农民耕作的辛苦,也知道农民对知识的渴望。在那个年代,从农村出来,再学农学专业,很多人似乎都不能理解,但是他的心中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梦想。1994年上大学时,他毅然选择了农学专业。4年的大学生活中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农业知识;也曾经因为过于认真看书被锁在图书馆里,而自己却全然不知。之后他在沈阳农大攻读硕士、博士,依然还是选择农学专业。博士毕业之后,面对多家公司的高薪聘请,他婉言谢绝。他知道自己坚持了多年的梦想是那片蓝天和沃土,做一个农业一线的研究者、农业知识的传授者。在梦的指引下,他来到了青岛农业大学,从事农学教育和研究,继续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王建林教授激动地说:“这么多年来守卫着理想,踏踏实实地实践着我的美丽梦想,这一过程漫长却非常美丽,它使我的生命快乐充实而有意义。”近10年来,王建林教授一有机会就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同事、学生,他希望有更多人支持他,和他一起去完成这个梦想。王建林教授一有空闲就去农村调研,把“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美丽农村”的全新理念和科技知识带到农民身边,他说:“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美丽需要四条腿走路:农业产业规划、农民组织形式、农场园区设计、实用生产技术,缺一不可。”在王建林教授的不懈努力下,他的理念开始为农民所接受,逐渐认识到建设生态农场的重要性。开始有村庄如东营市郭屋村主动找到他,在他的指导下把全村所有耕地整建制统一规划、改造升级。

美梦已经启航,理想虽然在远方,但是路就在脚下,王建林教授继续朝着梦想的远方前行,他对自己说:“建设美丽生态新农村的事业一定要坚持下去,去实现我的中国梦。”

脚踏实地的研究者

王建林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作物生理生态学。那片广袤的农田便是他工作的地方,也是他播撒希望、收获梦想的地方。

从学生时代便做着“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脚泥”的工作,现在也依旧如此。熟悉王建林教授的人说,他做事专注,韧劲十足,对科研有敏锐的洞察力。他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已有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就主持过3项,仅这一点,就足以让同龄人羡慕不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支持科技创新的国家级项目,一般的高校教师能够申请到1项已经是十分难得,而王建林教授37岁便能拿到3项,着实了不起。

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物叶片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响应机制的模型表达”、“基于H218O分馏效应解析农作物群体蒸腾作用季节变化及其调控机制”和“旱作和有限灌溉对不同耐旱性小麦耗水过程与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稳定同位素研究”,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项目“作物叶片气体交换对环境变化响应模型及尺度扩展的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冬小麦叶片气孔分馏重水的生理生态机制”,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的专题“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农田碳交换速率年纪变异及其时空格局”等,并参加过2部学术著作的编著。

卓著的成就背后是鲜为人知的付出。在外人看来,大学教授是一个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体面工作,每年更是有3个月的寒暑假期;事实上,王建林这个大学教授却时常身在田间,每年夏天酷热难耐之际就是他在田间最忙碌之时。暑假期间正好是玉米测光合的时间,夏日晴空万里、烈日炎炎的天气是最适合测玉米光合指标的,王建林教授一头钻进玉米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近40 ℃的高温让他还没有正式开始工作,身上却早已湿透,汗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为了不让身体虚脱,他便喝口水再吃口咸菜,然后接着干……科学问题就是在这种科学实践中不断被发现。寒假期间是撰写项目申报材料和总结材料的重要时间,“钻到玉米地里”发现的科学问题不断在他脑海里闪现,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该怎么写、如何凝练和解决的办法,走路在想,吃饭在想;大年初一拜完年,他就坐在电脑桌前心无旁骛地写了起来……

正是这种脚踏实地做科研的经历,锻炼和培养了他真扎实干的科研能力,直到现在他依然带领学生一起钻进玉米地里搞科研。

平凡卓著的探索者

他有着很强的科研领悟力,对科技创新有着天生的敏感性。更难得的是,他对科学始终保持着探索者的好奇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说起对科学的执着探索,他的研究生说:“王老师学识渊博、博学多才、思路开阔,搞科研善于创新,跟着他学到很多东西,也是在老师的影响下我发现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王老师喜欢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探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去做。王建林教授说培养研究生重点培养的是他们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研室主任姜德锋教授对他评价非常高:“王建林老师真是个才子,他总是有自己的想法,当碰到难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他会想尽办法解决。他身上有一股钻研的尽头儿,这值得教研室的其他老师学习。”

王建林教授做科研的路子和其他老师不同,不以发表论文为目的,不以解决单个现象为目的,而更多的是关注学科发展的共性问题和“瓶颈”问题,总是系统性的思考问题。他系统研究了气孔控制水碳气体交换的生理机制,光合作用与作物生产力形成机制,蒸腾、蒸发作用与农田水分利用规律等科学问题,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2篇。有人问他是搞什么作物的,他很难回答,因为所有作物都是他研究的对象,他更热衷于所有作物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的研究,更醉心于制约本学科领域发展的测定技术的探索,已经研发了12项测定设备和技术,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现在的他,又把科研的目光聚焦到黄河三角洲这片广袤无垠、潜力巨大又亟待开发的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这里的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土地产出率低,开发利用困难,还有800万亩土地未能开发利用。为了攻克滨海重盐碱地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他承担起“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中低产田改良科技工程”中“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研究”的任务,长期驻在滨海重盐碱地典型村落—毛坨村。整个生长季,他和农民一起生产劳动,探索滨海重盐碱地利用的最佳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在重盐碱地作物种植、快速脱盐、综合高效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申报相关发明专利6项。王建林教授所追求的科研,不仅要在科学上站得住脚,还要在技术上行得通,更要在效益上划得来。这就是一个在生活中平淡、在科学世界里又不平凡的人,向着自己的梦想展翅高飞的人。

作者:邹楠 宋新颖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