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担任班主任的第一届本科班级中有40多人考取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他在为师的道路上身体力行,指引着学生不断进步。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让每一位学子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是机电工程学院邹剑教授悉心在做的事情。
求学之路,其修远兮
从1993年踏入莱阳农学院的大门开始,邹剑便与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4年的求学之路,他感受到了“莱农精神”的博大精深。唐匀平、孙纯义等老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更是深深地影响着他,他说:“老师们执着、严谨的态度对我触动很大,在我以后从教的历程里更是时刻鞭策和推动着我不断进步。”
199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邹剑进入山东工业大学继续进修。导师耿遵敏教授是中国机械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柴油机振声征兆特征研究领域的权威,现为英国Bristol大学教授。在耿遵敏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邹剑一步步走入了机械故障诊断的殿堂。在那个年代,科研经费是特别紧张的。但为培养邹剑独立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耿遵敏教授依然拿出了不少的科研经费,让邹剑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会议。邹剑教授清晰地记得1998年武汉洪水后,耿遵敏教授安排他单独参加在华中理工大学举办的首届全国机械故障诊断学术会议。在那里,他与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聆听了包括杨叔子院士、黄文虎院士、闻邦椿院士、屈梁生院士等在内的大师的发言,在周齐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华中理工大学闻名遐迩的CAD实验室,收获颇丰。他说:“正是这一次次的学术会议让我接触到了最尖端的科研信息,让我不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学习了我老师的独特教学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在交流与实践中了解最前沿的信息。”
在与大师的接触交流中,邹剑不断进步。为更好地提升自己,他走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邹剑师从中国机械故障诊断学会理事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进教授,致力于大型旋转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领域的研究,并求教于长江学者中航八院副院长孟光教授。“导师们给我的帮助特别大,他们对科学的严谨不断影响与督促着我。虽然科研项目众多,但他们从不做虚假的项目,老师们在科研上实事求是的态度更是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一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苦心研读,邹剑教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参与了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项(批准号:G1998020321)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批准号:10176014)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适用于转子动力学分析的极坐标圆表示法、适用于特征提取的短数据小波三维谱与等高线分析法、简化的基于传递矩阵分析与局部柔度理论的有限元模型,促进了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他学生时代便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被国际三大检索工具SCI、EI、ISTP分别收录11、21、2篇;以第一申请人身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他在上海市首次以学生身份获得曹光彪教育基金的资助,赴日本进行短期的学术交流,获得美国3M公司设立的中国创意奖学金唯一的一等奖。
漫漫求学之路,邹剑用一份坚忍与坚持不断探索,不断上进。“求学的路途虽艰辛,但当攻克了科研难题时便会特别有成就感,我是个比较较真的人,遇到学术难题就一定研究明白,搞不懂就感觉浑身不自在”,谈及自己的求学路程,邹剑教授脸上露出幸福与满足的笑。
实践之路,上下求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邹剑教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邹剑教授投身到山东省单县的“科教兴县”工作中,从事科教工作和招商引资,努力探索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路子。
“贫穷偏僻”是这个小县给邹剑的第一印象,而科技的落后更是发展的阻碍。邹剑教授根据县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发展计划。他常常跑到农村,跑到农民的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农民的第一需求,帮大家解决最实在的问题。他说:“做科技工作就要深入农村,多与农民沟通交流,这样才能知道我们存在的根本问题在哪里,才能知道我们具体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当地农民与邹剑教授都已熟络,提起这个时刻贴心为农民着想的亲人,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
在积极调研、发现科技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邹剑教授还积极做好全县集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知识产权、产学研相结合、科技特派员工程于一体的科技文化周和科技文化月活动。活动开展期间更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为了给大家宣传科普文化知识而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情,为了了解农村科技发展的现状而忙碌于田间地头、几天几夜不回家也已变成习惯。“每次看到大家眼睛里的困惑,便感觉身上的责任重大,总想为大家做一些事情,帮助他们提高”,邹剑教授说道。同时,结合自己的求学认识和在学校里的收获,邹剑教授和同事们针对当地企业科技水平落后的现状,做好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结合,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体系,为当地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靠山。
他是农民的好朋友,是企业科技发展的推动者,他深入全县各乡镇生产第一线,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形成利益共同体,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在他的坚持与努力下,山东省单县于2006年度荣获“山东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5~2007年连续三年成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试点县。
为师之路,诲人不倦
2008年,在学校的召唤下,邹剑再次踏入了青岛农业大学的校门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他说:“学校需要我,我就要为学校的发展作贡献。”在学校人事处、相关部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邹剑被破格晋升为教授,这也带给邹剑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感。
“刚到学校时我还没有被安排教课,为了学习经验,我就跟着其他任课教师旁听,像学生一样学习。”邹剑教授说道。到学期中段,有一名教师临时调走,导致2个班级
“机械设计”课程开课困难,邹剑教授毅然于课程中途接手了该课。因为没有在学期开课前进行系统的准备,邹剑教授便结合自身学习特点和其他老师的经验,花费了1个月的时间,全身心地备课。在授课过程中,他旁征博引,与实际相结合,与学生开展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邹剑老师上课时喜欢给大家讲一些案例,来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会结合自己上学或者工作时的一些事迹,加强大家的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2008级机制1班的李思漩说道,“大家都很喜欢上邹剑老师的课,感觉上他的课很轻松,却能学到很多知识。”
作为教师,邹剑教授坚信: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教出来的学生能够超越自己。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他专门申请担任了本科班级的班主任,在学生刚踏入校门开始,就与学生朝夕相处。酷暑天气里,邹剑教授站在烈日下陪着学生军训;寒冷冬夜里,邹剑教授到宿舍与学生促膝交谈,他关注着学生一点一滴的成长。“邹剑老师在学习和工作上对我们特别严厉,但私下里经常找我们谈心,大家有什么心事都喜欢找老师聊聊。”2008级机制2班的马海森说道。很快,学生们就认可了这名要求严格、内心宽容的老师。
为了在班级树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邹剑教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他说:“我从不给学生开绿灯,所有的学生在我这里走捷径都是行不通的。”也正因为如此,班级里班风特别正派,从没有一个学生不满意于班级里的评定制度和措施。邹剑教授还特别重视学生平日的表现,在班级中设定了“五星奖励”制度。“每一个周,邹剑教授都会不定时去学生宿舍转上几次,看到有在宿舍玩游戏的同学便会及时引导和督促,教育我们不能荒废学业”,2012级机制3班的何晓明说道。良性机制与良好氛围的建立,使得邹剑教授所带的班级获得了校级红旗团支部、校级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考研率更是突破40%。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昨天的工作,邹剑教授倍感光荣、倍感珍惜、倍感压力。相信乘着昨日的成功之浪,邹剑教授定会在更美好的明天书写人生更灿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