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一个响亮的称呼叫“牛爸”,因为他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双双”。
他是一位扎根牛棚的大学教授,他让克隆牛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克隆技术造福百姓。
他不善言辞,只是踏踏实实地带领农民致富。
他就是柏学进教授,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不断填补国际空白
在克隆牛研究领域,提起柏学进、董雅娟这对夫妇,几乎无人不知。
2001年11月3日,在他们夫妇的主持研究下,我国首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降生。紧接着,2001年11月6日,第二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双双”降生。
2003年10月8日,世界首例玻璃化超快速冷冻保存的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蓓蓓”在我校降生。
2003年10月29日、31日,中国体细胞克隆牛首例和第二例自体繁殖后代“健健”和“壮壮”也在柏学进和董雅娟的主持下成功降生。
这一系列填补国际、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让科研界为之振奋,这些成果的取得,对我国克隆牛研究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牛爸”、“牛妈”的称号就是大家对他们贡献的最大认可。
成果的背后,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忍耐与付出。
柏学进教授与妻子的好学和勤奋在学校里是有口皆碑的:“在实验室待到凌晨两三点是经常的事。”2001年他们研究成功的“康康”和“双双”体细胞克隆实验,前后就用了5年时间,失败了上万次。这期间,他和妻子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和气味难闻、蚊蝇成群的牛舍里,一遍遍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实验,其中的枯燥和呆板非常人所能忍受,研究和繁殖“蓓蓓”的过程又是如此。
实验中,柏学进教授负责受体(接受胚胎的牛),董雅娟负责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的构建,配合非常默契。董雅娟心疼地说,老柏的工作量非常大。采购回来的牛,往往存在很多毛病,如子宫炎、不发情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常常需要为牛清洗子宫,到了冬天,他工作的时候,膀子的一半进入牛体,一半露在外面,处于半冷半热之间,久而久之,他就患上了肩周炎。在迎接“蓓蓓”降生的过程中,柏学进教授2天里只睡了5个小时。
克隆牛研究的那些年,他与妻子在一起的时间实在是很少,少得根本不可能过那种浪漫的二人世界生活。最开始,董雅娟在研究所,柏教授在下面蹲点。后来,她去日本读书,柏教授只身在莱阳。到现在,两个人整天的心思仍然都在“牛”上,常常是有点空在家聚聚,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他们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和牛舍,两个人之间交谈最多的内容,就是实验。
也正是凭着对科研的那一股肯钻、肯干的痴迷劲儿,柏学进教授才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让克隆牛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了巨大成功之后,柏学进教授并没有就此躺在“功劳簿”上。
柏学进夫妻一直认为,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成果转化为造福于民的实用生产力,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他们取得了克隆牛技术的研究成功,而只有把这种技术真的转化成生产力,让社会、让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这才能算真正的成功。
为了使他们的研究成果早日走出大学实验室,走向全国,实现产业化,柏学进教授开始四处奔波,向企业、向百姓推广他们的“牛”,开始了他的新一轮“奋斗”。
虽然成功克隆出了第一代、第二代优质高档克隆牛,具备了培养优质高档肉牛新品种的技术,但真正把这一成果转化出来,把高档牛肉端到老百姓的餐桌上,要走的路还很长。因为肉牛新品种的培育周期长,投入大,单靠他们个人的能力远远不够,必须寻找外界支持,最好的办法就是到有优质牛种群的农村开办公司“借腹生牛”,打一场发展高档肉牛品系的“人民战争”。
2003年柏学进教授带着“克隆牛改良高档肉牛”项目参加了“百名博士淄博行”活动。“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0月30日下午,我正准备撤展,忽然看到一个中等个头儿的中年男子拿着一摞招商材料急急忙忙来到了我的展位前。他就是现在的高青县农委主任张吉河。”说起与高青县的结缘,柏学进教授还是一脸的激动。当得知高青县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县秸秆资源丰富,群众有养殖鲁西黄牛的传统,而且县里将帮助选厂址、负责“三通一平”,并提供300万元启动资金时,柏学进当即决定把公司落户高青。“制约我们的‘瓶颈’一下子解决了,高青就是我们的理想选择!”
说起来容易,但当真正来到农村后,感受到的是实验室以外的另一种艰辛。让耕地拉车的黄牛孕育世界上最前沿的克隆牛、培育世界上最高档的优质肉牛品种,这之间的反差不言自喻。“当初主要是群众不理解,老百姓都不明白我是来做啥的,但最主要的担心还是成果的可靠性。”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艰辛,柏学进教授感慨万千。
公司于2004年9月28日注册,11月16日在黑里寨镇仁里村初步建成。由于动工比较晚,当年只建了1栋办公室和1栋牛舍就上冻了。2005年1月9日,他们和澳大利亚进口的高产奶牛一块儿搬进了公司,当时办公室连墙皮也没抹上,四下透风,牛舍也只建起了一个框架。但条件的巨大落差,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反而更激发了他们忘我的工作热情。
为了不让仁里村的群众失望,柏学进、董雅娟带领着他们的科研团队在高青县政府的帮助下,每进行一个实验环节、每采取一项工作措施,都进行充分调研,与老百姓实打实地相处。日久见人心。随着交往的深入,朴实的高青农民都认可了柏学进、董雅娟这对不拿架子的大学教授夫妇。2006年4月7日,他们培育的我国第三代体细胞克隆牛“黑妞”在黑里寨镇仁里村农户孙玉俭家中成功降生。“普通农户家中降生了克隆牛!”这句话成了当时老百姓挂在嘴边的新话题。
一直参与第三代克隆牛“黑妞”培育的研究生封纪武告诉记者:“柏学进、董雅娟教授不仅教给了我们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那种不怕困难、不断创新、严谨、认真、执着的学术精神。有幸成为这个科研团队的一员,我将受用终生。”
引领了一场产业化革命
2009年7月29日,由山东省高青县布莱凯特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山东省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转化重大专项“优质肉牛新种质培育及产品开发”课题,顺利通过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专家的评审和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培育的优质肉牛新种质肉质达到了日本和牛牛肉等级的A3级,建立了肉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克隆胚胎生产体系,显著提高了体细胞克隆效率,建立了集繁育、育肥、屠宰加工于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肉牛新种质产业化开发基地,将推动我国高档肉牛新品种的培育,提高我国牛肉国际市场竞争力;研究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项课题创新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高档优质肉牛新品系繁育和育肥的全套核心技术。有专家评价说,从2001年我国诞生首例体细胞克隆牛,到今天搬上餐桌供人们品尝的优质高档牛肉,柏学进和他的妻子在我国优质高档肉牛领域引领了一场产业化革命。
在这场产业化革命中,广大农民则是巨大受益者。
趁着“黑妞”的降生,柏学进的公司“趁热打铁”,按照“公司1基地1合作社1养殖户”的产业模式,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档优质肉牛“繁育—育肥—屠宰加工—销售”的产业化链条,并形成了一整套产业化推广机制。据统计,在这条产业链中农民通过人工授精繁殖一头高档肉牛,达到6月龄后公司按每千克高于市场价格的10%收购,养殖户每头牛可获得纯收入2 200元,多增收700元。同时,免费对养殖户的黄牛进行高档肉牛胚胎移植,小牛出生后1个月,按每头2 000元进行回收,养殖户可获得纯收入1 000元;委托育肥高档肉牛24个月,养殖户每头育肥牛可获得收入7 000元,纯收入5 000元。
那个当年连村干部都选不出来的仁里村因为高科技而焕发了新的活力,路修好了,路灯也有了,全村都用上了沼气,过去的落后村变成了低碳、循环经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而高青县更是因此,逐渐打造出了一条全新的养殖产业链。
柏学进教授与他的山东布莱凯特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这一产学研模式的成功运作犹如一粒石子,激起了高青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一池春水。
“如何把农业做优做强,把高青的优质农产品推介出去,我们的思路是:推广山东布莱凯特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典型做法,按照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产业化推进模式,让农业站在工业的肩膀上与科技联姻,发展现代农业。”高青县农委主任张吉河说。
“布莱凯特”模式的“蝴蝶效应”带动了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航天第四研究院、吉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全国近百家高校、科研院所纷纷把他们的科研课题放到了高青县。加之高青县被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成为山东省十大畜牧强县,这使得高青提早迎来了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