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史衍玺:用奉献诠释教授的责任与担当

时间:2015-06-05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新型控释肥料研发的学者之一,在30多年的教学科研事业中,史衍玺教授的内心就始终深藏着这样一份执着的爱。他以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与无怨无悔的付出,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用默默的奉献诠释着一个大学教授的责任与担当。

史衍玺教授现任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2012年被聘为学校二级教授岗位,2001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兼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山东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编委,山东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资源环境分团的专家。

潜心科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从鲁西南农村走出的史衍玺教授,做过民办教师,当过村干部,农村里的苦活儿、累活儿都干过,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真切地体验到了农民的苦累与艰辛,感受到农民对科技的渴望与需求。也正是那时的艰苦磨练,成为他潜心科研、服务农民的不竭动力。

1978年3月,史衍玺作为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怀着对农业科技的向往,踏进了山东农业大学的校门,学习土壤农化专业,就此开启了他热爱的事业。1982年1月,史衍玺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这期间,他从来没有停止求学上进的步伐:1990年,他获得了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他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土壤学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唐克丽研究员,从事土壤侵蚀与土壤质量的研究工作。在一步步的学习深造中,史衍玺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更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继承了他们“扎根黄土、心系民生、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他做好科技创新工作、将科学技术奉献给农民的使命感。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粮食作物产量水平迅速提高,但土壤供钾不足成为作物持续高产的制约因素。但由于我国缺乏钾肥资源,钾肥主要靠进口,因此,当时在农业生产上不提倡施用钾肥。针对生产上出现的这一情况,史衍玺教授到山东桓台、兖州等县市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采集并分析了大量的土壤与植株样品,开展了土壤养分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钾素循环的特征,从理论上阐明了作物高产条件下的钾素营养需求,建立了评价高产土壤供钾能力的新方法,提出了作物施钾的土壤养分指标与追施钾肥的技术,简单易行,既节约了钾肥资源,又满足了作物高产稳产的需求,在生产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90年代中期,鲁西北地区的花生、桃树等作物出现缺铁黄化现象。作物缺铁黄化症一直是国际植物营养学领域研究的难点问题;它是一种典型的营养生理病害,作物因缺铁先是在新叶的叶脉间失绿,继而叶片变白引起光合作用下降,最后是叶片焦枯、脱落而导致作物严重减产,施用常规的铁肥矫正效果甚微。

史衍玺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怀着为农民排忧解难的高度责任感,冒着酷暑,带领研究生深入农田进行现场调研,足迹踏遍了鲁西地区的20多个县市区,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观察与分析,摸清了山东省作物缺铁黄化症的发生动态与空间分布规律。为了阐明作物缺铁黄化的发生机理,他带领研究生做了大量的室内分析试验,提出了作物铁营养效率是决定作物黄化症主导因子的新观点,制订了作物铁营养诊断的方法与指标体系,提出了应用铁高效品种防治作物黄化症的新技术并研发了用于果树的新型铁肥产品。历时6年的研究,攻克了我国北方地区石灰性土壤中铁素营养障碍的技术难题,在阳谷县、肥城市、德城区建立了试验示范区,带动了该项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我国化肥的养分利用率普遍较低,养分损失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还带来了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对此,史衍玺教授瞄准国际上肥料技术创新的前沿领域,攻关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肥料产品,从而成为我国最早从事新型控释肥料研发的学者之一。

历经近10年的潜心攻关,他成功研制出以改性硫磺为主的包膜控释材料与转鼓流化床新工艺,创制作物专用控释肥料新产品10多个。与企业合作,研发了年产6~10万吨的包硫控释肥料生产线,生产效率高、节能环保,实现了包膜控释肥的规模化与连续化生产,解决了制约包硫控释肥料产业化的瓶颈问题。经过田间作物试验,包膜控释肥料的养分利用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肥料成本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4;不仅给作物提供硫营养,而且没有污染物残留,是环境友好型肥料。

2011年,史衍玺教授又被聘为“十二五”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栽培生理”岗位专家。他以满腔的热情投入甘薯产业体系的工作中,深入甘薯主产区进行调研,向农民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摸清了甘薯高产优质需要解决的营养调控技术问题。

从春天育苗、插秧到秋末收获,已近花甲之年的史衍玺教授每年都有3个多月的时间泡在田间,风雨无阻。每次采样,他都到现场,详细观察薯块的发育情况,从中获得甘薯产量的形成规律。他把别人眼中的苦差事当成一种乐趣,正如学生所看到的那样,“史老师下试验田的时候总是年轻有活力”。

经过3年多的研发工作,他的团队研发了高产甘薯优化平衡施肥技术、甘薯水肥一体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甘薯专用新型控释肥料、保水肥料的创制及施用技术等,在泗水、岱岳、安丘、胶南、平度等县市区的甘薯专业村、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建立了多个示范点,开展技术培训,把技术送到农民手里,为农民致富服务。另外,他还与主产区的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建立了联系,提供甘薯产业发展咨询及信息服务。

史衍玺教授学术思路开阔,研究领域广泛。除植物营养学科之外,还涉猎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及省级课题10余项,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东平湖水环境恢复、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保护及增塑剂污染防控与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区域农业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九五”以来,史衍玺教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获得国家及省级科研奖励8项,其中主持的“作物缺铁黄化症发生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农业环境中硒的分布规律与作物富硒技术研究”2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的“高产田供钾特性与钾肥施用技术研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三位)。

每一项奖励和荣誉对他而言,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鞭策。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做科学研究,获奖不是目的。成果能在生产上应用,比获得什么奖励都强”。30多年来,史衍玺教授始终以生产需求为导向,把自己的奋斗根植于国家与社会、产业与农民的需求之中,善于从生产问题中凝练出科学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同时又贴近生产实际,用技术为农民服务,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顶天”与“立地”的结合;用辛勤的心血与汗水,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为了这方水土能更好地养育这一方人而耕耘不辍。

教书育人,把学生放在心坎上

学生的成长成才永远是史衍玺教授心目中的头等大事。他说:“我是老师,教书育人是职责和根本。”三尺讲台,史衍玺教授一站就是30多年。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他已讲了近30年了,为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每节课之前史衍玺教授都要备课2个小时以上,这门课都在上午第一节上,有时候出差回来晚了他就只能早上5点起床备课,他说“前沿的科技成果一直在变,随时都要加进去,而且每个班的整体水平不一致,自然讲授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他每次上课前都会提前15分钟到达教室,先工工整整写好板书以节省上课时间,课下,他也总是坚持与学生交流探讨,在与学生的接触中,用行动影响学生,达到育人的目的。

“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这是同学们对史衍玺教授最为集中的评价。每学期批阅完试卷,他就会找不及格的学生交流,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反馈的信息中改进教学工作。在同学们的印象里,“旷课迟到的学生,准会被史老师请到办公室去谈心”。这些年来,许多的同学都在和史衍玺教授的谈心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正如史衍玺教授所说,“严格要求学生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关爱”。

他不仅是学生的专业老师,更是学生的成长导师。

每个学期,史衍玺教授都雷打不动地按专业为全院二年级的学生作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报告,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竞争到如何提高职场竞争力,解答学生就业、考研等发展方面的问题。他还热情地为学生提供考研咨询,每年的考研成绩公布后,他都会四处帮助学生联系导师。

有人说他管得“太多太细”了,他说,关乎同学们成才和发展的事,做得再多也不够,无论作为院长还是老师,都有责任把自己的收获和认识传递给学生,“为孩子们指引一条更好的发展之路”。

考上了中国农科院的研究生田中同学曾说:“在我成长最为迷茫的时候,是史老师帮助我确定了人生坐标、指明了发展方向,大学四年里最幸运的是遇到有学问并且关爱学生的史教授。”

近5年来,全院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平均在40%左右,有的专业在50%以上。每到教师节,毕业生感谢师恩的信息就会从全国各地飞来。

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史衍玺坚持个性教育,因材施教,他结合国家科研任务,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兴趣为研究生选择课题。在高度重视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同时,他还大力推动研究生到企业考察调研,了解企业产品研发与运营情况,提供给学生独立了解社会的机会,培养研究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2008级学生赵玉平,在校期间做控释肥产品研发,还进行了企业策划、产品营销及企业标准等训练,这使得他毕业后在史丹利化肥公司的工作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的骨干。

到目前,史衍玺教授已培养了12名博士研究生与45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研究生大都成为高校、研究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企业的业务骨干。目前已有4人晋升为教授、研究员,有10人晋升为副教授,有5人从事厅、处级管理岗位的工作。每当这些学生事业取得进步,都会第一时间告诉自己的导师。看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与事业的成功,史衍玺教授内心充满了喜悦与成就感。

甘做人梯,尽心尽职促发展

史衍玺教授常说,一个教授不仅要把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做好,更重要的职责是建团队、带队伍,带动学科的发展。

他特别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了,学科、团队才能发展起来”。他积极主动指导学院年轻教师搞教学、做科研。2011年主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农业环境中增塑剂污染防控与农产品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时,他专门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组建了12人的课题组,并鼓励指导青年教师独立主持子课题,在科研实践中有力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以项目带团队,是他一贯的做法,他的每一个研究项目,都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平台”。这些年来,在史衍玺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一批青年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成长起来,成为能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的优秀人才。

在做好教学科研的过程中,史衍玺教授心中还时刻装着另一件大事,那就是资源与环境学院整个学院、学科的发展。

自2006年调入青岛农业大学担任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以来,史衍玺就不遗余力地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他说,只有年轻人成长起来,学院才能发展起来,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这是院长的使命,也是一名老教授应有的品质。

上任之初,资环学院只有三十几名老师,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人数一直处于个位数。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学院实施“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争取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山东省特色专业。现在,全院近50位老师当中有45人拥有博士学位。

在推动青年教师不断求学上进的同时,史衍玺还在学院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他带头让学院的老教授做青年教师的“引路人”,从教学到科研,从生活到思想,全方位帮助青年教师尽快“上道”。

教师的素质上来了,学院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工作也都随之“活跃”起来。

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植物营养学”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现了学院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新增“农业资源领域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0年争取到“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院二级学科增加到4个,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被确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和参加省级以上课题42项,其中国家级29项,省部级13项,争取各类科研经费共计2 5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公开发表论文609篇,主编或参编专著及教材8部;获国家级优秀多媒体课件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三等奖2项。

在史衍玺的带领下,学院还确立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院的推动与鼓励下,学院学生不断在全国各级、各类科技大赛上崭露头角,先后有1项作品获“全国大学生环保科技大赛”一等奖,5项作品参加山东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比赛分获二、三等奖,23项作品通过学校创新教育立项。近年来,学院本科生考研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就业率96%以上。

再过两年,史衍玺教授就到了退休的年龄了,可在大家的眼中,他没有一点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迹象”,教学科研事业上依然活跃着他的身影。

“职业有终点,事业是没有终点的”,太阳依旧每天东升西落,史衍玺的人生责任还在继续,他的事业还在延续。

作者:刘春玲 霍纯晓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