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前人铺的路,就应该想想怎么为后人铺路,园林与林学院党总支书记田义轲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勤勤恳恳的铺路人—将艰辛留给自己,在身后铺就一条平坦之路。
为科研发展铺好路
是那些值得尊敬的科研工作者,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和日复一日呕心沥血的付出,为世界带来了新的改变。总结自己从事科研以来最重要的三条经验,田义轲教授用了三个“一定”: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一定要有正确的科研思路;一定要了解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这就是他在从事科研工作中秉持的基本原则。
“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不是要获得什么荣耀,而是为百姓服务,为社会进步作贡献,这才是科研的意义,这才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守的职业操守。同时,科研工作者应该不骄不躁,认真严谨,还要保持科研良知,这才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品质。”秉持着这样的原则和态度,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博士期间,经过深思熟虑和慎重选择,田义轲开始从事苹果柱型基因作图及矮化相关基因克隆方面的研究。
培育树体柱型且品质好的优良品种是苹果育种者的目标之一。但是果树杂交育种周期长,早期又很难准确辨别植株是否具有柱型性状,因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植株的性状进行早期选择,可大大缩小育种群体,节约育种成本。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寻找与柱型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科研中,有时候出成果是漫长的,孤独的等待也很折磨人,而田教授从未有过懈怠之心、放弃之举。在他看来,科研是着急不来的,最重要的是心无旁骛、坚持不断地向前,不考虑名利,也不担心成败。就是靠着这样的坚守,他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天道酬勤。攻读博士期间,田教授获得了苹果Co基因的分子标记共计12个(AFLP标记1个,RAPD标记6个,SCAR标记2个,SSR标记3个),在国内外率先进行了苹果Co基因的区域作图和精细定位;建立起了快速、简便、准确度高的辅助筛选体系;在Genbank上注册了一些Co基因的标记序列及编码苹果赤霉素合成代谢关键酶(KO)的基因序列。这些研究成果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以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大部分人都会引用到他这期间发表的论文。他的相关研究论文也在2004年获得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回想起早期投入科学研究的情形,田教授深有感触。与学校今天的实验室条件相比,当时莱阳校区实验条件不足、仪器设备不齐全,尤其是课题组刚刚启动分子方面的研究,各种实验仪器非常缺乏,而做分子标记实验群体大,一做就是上百个样品;实验中常用到的PCR仪在全校仅动科系有1台,却只有24个孔,现在的PCR仪一次能做的样品数是它的4倍。分子标记实验最好的证据就是一张张的电泳照片。照相这个在现在看来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在当时却是个技术活、体力活,更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一个小屋子既当实验室又当暗室,要想得到一张好照片必须很好地把握胶卷的曝光时间、洗像的曝光时间等各种因素,否则就只能是徒劳。因此他经常为了得到一张理想的照片要连续工作一个周甚至一个月。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离开实验室是他正常的作息时间。“当时实验室里的在读硕士生看见他工作这么辛苦,都非常佩服他的工作态度。”他的妻子、园艺学院王彩虹教授回忆说。如今,学校科研条件越来越好,他也经常鼓励自己的研究生珍惜机会,抓住时间,踏踏实实地多做些事。
在田教授看来,条件差只是一种障碍,只要努力付出,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除了科研条件不足之外,当时的他还面临着交流机会少的问题,做这方面实验的人少、可借鉴经验少。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只能自己不断埋头苦干,不断创新。田教授认为,正是学会了在困难中不断迎头克服,才塑造了自己现在能吃苦、敢闯敢干、敢于开创的作风,这也为课题组更快进入这一领域并逐渐走在国内外前列铺好了路子。
“铺路”实现了双赢。在课题组科研设施不断完善与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博士期间的“铺路”经历也使得他有能力不断地主持或参加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项目。近年来,田教授承担的课题主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良种工程、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青岛市科技攻关等。他取得的科研成果将对利用标记辅助选择手段加速常规果树育种的进程、提高果树育种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对目标基因的分离和利用转基因途径进行育种产生重要影响。另外,他还积极进行果树新品种的选育与新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取得了较佳成绩。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一级学报文章15篇,SCI收录文章3篇,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
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拓宽路
高水平大学里不仅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还要有好的师资队伍,因此,建立起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负责。校外的优秀人才要引入学校,校内的年轻老师要走出去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要实现这样的人才流动以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机制使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在学校人事处担任副处长期间,田教授迅速调整角色定位,在学校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使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提升,才能有效提高师资力量整体水平。田教授积极组织实施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使学校多名青年教师获得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内访问学者项目资助,与此同时积极实施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和英语培训计划。
高层次人才是学校的“科研实力名片”,是学校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更是学校师资工作的重头戏。在学校党委和校行政正确领导下,田义轲与人事处同志积极与相关人员沟通交流,申报并聘用了5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和海外特聘专家,强化了学校师资队伍力量。同时,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和教师自身发展需要,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搭建不同成才平台,拓宽人才工作的路子,让他们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完成人才的有效升级和提升。回首自己的人事工作经历,田义轲觉得自己能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是非常幸运的事。
为学生的成长指明路
从人事处副处长到园林与林学院党总支书记,在学生眼里,田教授是严谨仔细、豁达淡然的科研者,是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师者,也是统筹大局、事无巨细的领导。但他对此却不以为然,他总是说,“我首先是一名老师”。他喜欢学生称呼他“田老师”而不是“田书记”。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师的基本任务。虽然每天有很多行政工作要处理,他还是认认真真地备课,保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目前,他主讲“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植物育种学”等主干课程。其中“生物信息学”这门课发展速度快,信息更新迅速,每年的讲课内容都不一样,要做到学生学到的知识能紧跟学科的更新发展,就必须在讲课前及时搜集学科最新发展动态,认真备课,将一些新知识、新动向不断地带到课堂上,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用。
“无时无刻不为学生着想”,是学院大多数学生对田老师的普遍印象。园林与林学院成立之初,作为学院党总支书记,他就从如何才能让学生更早地融入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中找准学习的方向入手,致力于学院学风和院风建设,并提出了“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培养方式;让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提前选择导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
向,与相关专业领域老师实现对接,跟随老师做课题研究,从中汲取知识与经验,提前得到系统的研学流程培训和科学素质训练。这种做法,不仅能为学生铺好现在的路,也周到地考虑了学生之后要走的道路。
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田义轲要求自己的研究生不仅要注重科研素养的提高,更要注重为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新生刚入学,他都会给他们明确攻读学位期间应该养成的习惯和作风,为他们的研究生生活先指明正确的方向,使他们远离迷茫,更有方向感。“研究生不仅仅是做科研,更重要的是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意识,逐渐培养自己踏实、细心、顾全大局的意识,这样以后不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会对你有帮助。同时你们还是实验室实验技术和科研风气的传承者、塑造者、创新者”……通过这样的谈话,让研究生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能充实、积极地走完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也使得整个实验室能够团结和谐、共同进步。
新起点—为新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铺路
在日常工作中,田教授将重点放在了学院师生员工思想建设、学院的制度建设、党组织建设和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监督等方面。
作为新建学院,学院发展思路、工作重点和方向需要确立,各项制度也需要制定,田教授亲力亲为,和班子成员一起讨论、研究,并逐字逐条地审定,使学院高效率地进入有序的运行中,走上了平稳、特色发展的轨道。为鼓励全院教职工明确努力方向、鼓足干劲实现学校特色名校工程建设年的目标和任务,田教授翻阅了大量的文件,对学校历年来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激励政策进行梳理和汇总,并带领大家一一学习,很多老师在学习后表示知道学校有诸多激励政策,但这样系统细致的梳理却是第一次,很鼓舞斗志。田教授关心学院老师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但却从来不是嘴上说说。天气变冷的时候他会亲自走到每一个办公室、教研室,看看暖气热不热、窗子的密封好不好,老师在办公室会不会冷着、冻着;学院老师家属的工作没有着落,他不遗余力地帮助联系推荐,让老师没有后顾之忧……这些点点滴滴像细雨一样滋润着学院每一位老师的心,也为学院发展铺就了坚实的路基。
2012年9月,田教授接手了2009级风景园林专业两个毕业班级的班主任工作。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找准人生方向、对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负责成为他的责任。怀着对学生的关怀和责任感,他综合多方信息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建议。有的学生在外实习,他就逐一打电话,争取在大学毕业这个人生关键时间点,让每个学生顺利起航。田教授的孜孜不倦和悉心指导得到了可喜的回报,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全院上下的老师和同学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每当谈起学科的发展、学院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田教授总是很有激情。他一边走在前人铺好的道路上,一边也不忘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他对事业的热情溢于言表。正是因为有这些朴素真挚的铺路人,才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行动间不忘为他人“铺路”的人,人们也会永远记住他在路上辛劳的身影。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