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这是一句不无道理的俗话。
还在持续的疫情防控,让戴口罩、勤洗手成了大家日常的卫生习惯。随着各地逐渐开始的复工,防控措施却不能也不敢放松。
这些天,很多城市都在夜间对城市道路、村庄、商超、校园、建筑工地等公共场所喷洒消杀药物;有些地方在居民小区里也对道路、花园、楼栋等公共区域进行大面积消毒,开展预防性消毒作业。很显然这是为疫情防控采取的必要措施,但是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
在全民防控的大背景下,这种预防性消杀措施很快被克隆到居民小区门口,甚至写字楼出入口。在一些地方,有的小区门口临时搭建起“消毒通道”,有的小区用简易帐篷搭起“消毒屋”,居民回家都需通过这些所谓的“消毒通道”、“消毒屋”,进行消毒后才能过去。
重庆市荣昌区某小区,在一位畜牧科学院院长业主热心建议和帮助下,借鉴“养猪场”的消毒设备和原理,在小区入口处“自行设计自行建造”了一个5米长的“消毒通道”,小区业主测温后通过云雾缭绕的“消毒通道”后才能回家。
据了解,这些各显神通的“消毒通道”也好,“消毒屋”也罢,雾化消毒采用的大多是自行勾兑的二氧化氯(俗称AB水)消毒液。经笔者检索,这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高效消毒灭菌剂,由于其对微生物细胞壁有较强的吸附穿透能力,可有效杀灭包括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真菌等在内的一切微生物。浓度配比剂量合适,对人体伤害倒是不大。但问题是自行勾兑的二氧化氯制剂,很难把握规格、用途不同的合理浓度。
如使用不当或是不分个体差别滥用,可能会引起眼睛不适、皮肤刺激、吸入性肺炎、皮肤炎症、过敏反应等,严重的会导致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儿童哮喘发作。
此外,小区和一些家庭消毒也有用次氯酸钠(俗称84)消毒液进行日常消毒的。通常来说,这种不饱和的化学酸性液体,在空气中很难挥发,甚至会污染水源;使用不当或是度使用,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且相关技术标准也明确,化学消毒剂不可以直接接触皮肤。
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小区或家居预防性消毒,主要针对有利于病毒留存的部位或地点进行消毒。如门把手、门铃按钮、电梯按钮、电梯轿厢、楼梯扶手、病人停留过的室内环境等。而室外环境、绿化、道路等,因空气流通、紫外线照射等因素极不利于新冠病毒存活,一般情况下不需特别消毒。(《 健康时报 》2020年02月18日 第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