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青岛农业大学第九次教学工作会议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动员会上,教师代表、化学与药学院师进生教授结合自己开展的创新教育作了发言。
师进生从创新教育的可行性、创新思维与大学教育、创新教育的系统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第一,创新教育的可行性。师进生从2006年开始进行创新教育探索,先后开展了思维体系培训、实验设计训练、实践制作训练,将整理出来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本科生来看,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学生毕业后,考研、工作等都会获得更高的评价。目前在材料化学专业创业成功的,几乎都是创新小组的成员。研究生教育方面,对他的研究生进行了创新思维训练。学生孙强,开展理论计算工作,毕业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学生王丽丽,开展实验方面的工作,毕业时发表第一作者SCI收录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获得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
有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工作,就让他做有机合成、超分散剂。刚开始每月工资3500元,1年半后研发的产品准备投入生产,年薪超过10万。文章和专利都是学生自己写的,师进生只负责思维培训和把握方向,不负责具体研究过程和展示。师进生说,创新思维的培训是可行的,是能让每一个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强大武器,这不是精英教育,这是可以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普适性教育。
第二,创新思维与大学教育。师进生教授成为专业负责人后,通过对培养方案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和整理,发现我们的大学专业培养体系与创新体系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从创造力的本质看,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而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种能力,创造力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个人品质和哲学等相关。仔细对比就会发现,除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外,其他都是学校培养方案涉及的内容,缺少的就是创新思维和方法的训练来将整个培养体系贯穿起来。
创造是什么?它无非就是创新思维+专业知识来产生新的认知和技术。师进生说,当一个学生掌握了某一个领域的知识,然后把他的创新思想加注到这一领域中,就会创造出新的认知和技术。科研也是如此。每个专业就是一个载体,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掌握了专业知识,同时要从专业培训中学会思考。师进生告诉培养的研究生,发多少文章和专利那是表演给外人看的,因为没有成果,别人无法量化认可你,但一个真正的毕业生应该是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科技工作者,可以独立思考是师进生对学生毕业的要求。
第三,创新教育的系统性。大学设置专业要与社会需求相对应。应该把专业看成承载着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如果一个专业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这个专业就是最符合社会需求的。人的能力可以划分成多达60多种,如果每一种能力去一一培训很明显是不可能。师进生认为,这些能力可以浓缩成意志力、创造力和意念力。意念力包括自信心、信仰、潜意识和潜能,以及前瞻性思想培养。创造力可分成五大原则训练,分别为:发现问题、觉察细微、一切从根部出发、纵横思想和糖葫芦理论。可以通过设计一个个案例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比如觉察细微,师进生让学生看扑克牌的背面认出牌的花色和数字,两节课的时间,学生最多可以认出21张牌来。还有灯管识别,垃圾桶设计等。
师进生说,信息时代,学生每天要接触无数的信息。教师讲的课也是信息。老师的作用就是在他那有限脑储存空间里把我们的信息留下痕迹,这是很难的,而且越来越难。不是学生不肯记,而是信息太多,容量太小。所以教师只有提升信息的等级,才会被优先存储。要与社会的需求、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载体的价值,可能会提升教学效果。
师进生表示,思想的改造是最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设计大量的练习,给学生挖大大小小的坑,让他跳下去,再拉他上来,不断练习和巩固,才有可能影响和改造一个人的思维。而且创新教育的前提,你让学生去创新,自己得先有创新思维,否则再好的说教,学生都是不认可的。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投身到创新教育领域中来,并祝学校的创新教育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