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青岛农业大学第九次教学工作会议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动员会上,教师代表、外国语学院杨红英老师结合自己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工作的经验作了发言。
使用网络助力教学主要源于杨红英对于课程、教材和学生的理解和认知,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决策。杨红英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在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网络和其他移动终端。
第一,网络学习是探究式、讨论式课堂教学的质量保证。探究式、讨论式课堂教学的特征是聚焦课程内容和文本意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达成能力培养的目的。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内容有前期的知识内化,在信息储备方面搭建好脚手架。(scaffolding) 网络平台是杨红英给学生发布课前预习任务主要途径,自2011年起,上传的课前学习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学习资料约1,800份 ,这些材料保障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有效的参与,保证了语言活动的质量。
第二,网络学习是技能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大学英语是一门以语言技能习得和应用为目的的课程。网络能够满足学生技能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本学期在学生中推广使用FIF口语训练应用软件,从3月到5月发布了14次口语朗读任务,经过三个多月的练习,学生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准确度和完整度分别提高了20%,35%和40%。
第三,网络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有效途径。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基于对教学过程不断探索、反思的过程得以实现的。杨红英发布了90次不同难度级别的写作任务,从段落写作到论文写作形成难度递进的写作超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选择适合的级别,也可以挑战难度级别较高的写作任务。还发布了15次问卷调查,针对课堂管理、课堂学习任务方式、学生选课、翻转课堂等内容征询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课程问卷调查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反馈和评价,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达成有效教学。
第四,网络为课程学习提供了语言实践基地。班级规模过大、课时减少导致课堂教学更多的关注语言输入,而对学生的语言输出在时间和方式方面都难以保障。 网络为教学提供了实现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的可能性。
2012年4月,杨红英等三位教师带着15位学生创建了音维网络英语电台,由学生制作和发布英语节目。4年来,共完成英语节目100多期,2015年电台进驻凤凰数字平台。在平台和QQ群分别进行了研究型学习项目和模拟古登堡计划的图书翻译项目。网络在教学中搭建了一个无所不在的虚拟平台,这个平台触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立体交互网络;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大程度地可视化,延展了教学的维度,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杨红英说,网络和教学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对教学保持始终如一的热爱和执着,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熟练掌握教育技术,“以己昏昏”不可能“使其昭昭”。教师在网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不仅是教学材料的提供者,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和表现进行监督、引导、激励和评估。
杨红英表示,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挑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定制化的学习内容、泛在化的学习终端、但是技术始终都是服务于教学。只要能找到技术和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就能达成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