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场灵魂的双向奔赴,教风则是这场旅程中引领方向的春风。教风不仅是教师师德、才学、作风、素养和治教的集中反映,更是塑造学生成长轨迹、构建教育生态基石的核心力量。在《普通微生物学A》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耕“细致入微-见微知著-格微致知”的课程体系,以“兴趣牵引-问题驱动-项目导向”为创新路径,在教风建设的沃土上深耕细作,不负满园桃李绽放。
一、春风拂面,坚守以生为本的初心
教风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厚植大爱,善解人意,用宽广的同理心,丰厚的人性知识,卓越的专业素质和创造性工作能力去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时刻保有一个教育者的敏感度,善于发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独立和发展成才保驾护航;意味着要因材施教,既要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看到时代变迁下的学生观念差异。因此,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备课中设计分层教学任务,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对时代变迁带来的观念差异,主动学习新的教育技术与理念,以更贴合学生认知的方式开展教学,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春风化雨,探索教学创新的路径
教风的生命力,源于将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我所教授的《普通微生物学A》课程,是生物类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实验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在今天新的技术和信息工具推动下,不断有新的理论突破和学术成果产生。作为一名微生物学专业的教师,我坚信兴趣和求知欲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始终想通过我的课程,让学生从简单的微生物,了解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和更大发展潜力,激发他们对生命现象的兴趣,点燃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基于此,我构建了“细致入微-见微知著-格微致知”的课程体系主线,在知识传递、价值塑造、创新实践等方面持续探索。同时,构建起“兴趣牵引-问题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课程导入环节,通过当前生态、农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相关的热点问题,点燃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探索欲,树立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利用微生物解决塑料污染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的文献调研、深入思考和方案设计,初步形成可行性报告;最后通过创新立项的方式推动想法的落地和实施,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升。
三、桃李初绽,收获教风建设之果
经过持续的探索和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兴趣+项目式”教风建设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于我而言,在不断地教学创新与反思中,知识储备更加丰富、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多次在省级教学比赛并获奖,实现了专业成长的跨越。对学生而言,学习成效斐然。在知识掌握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期末考试成绩大幅提高;在价值塑造上,学生的科学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许多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活动;在创新竞赛领域,我指导的学生团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屡获佳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风建设的强大生命力。
教育之路,道阻且长,教风如磐,行稳致远。未来,我将继续深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风建设,不断优化“兴趣+项目式”教学模式,让知识的春风温暖每一位学子的心灵,培育出更多芬芳桃李,为高等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