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

农村大众:两代人接力守护!青岛农大这个观测站进入“国家队”

时间:2022-05-23 来源:农村大众

在莱阳市东部,有一块看起来与普通农田无异的小麦田,但这块地却承载了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这里就是青岛农业大学土壤肥力演变观测站。5月19日,记者从该校科技处获悉,农业农村部日前印发的第三批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国家农业科学莱阳观测实验站”上榜。而该实验站依托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为省内唯一入选高校。这意味着,这块饱含两代青农人汗水与期望的观测站正式进入“国家队”。

五月的风轻轻拂过麦浪,昭示着夏天的丰收。殊不知,这块既普通又珍贵的试验田里,却深埋着一位青农教师的骨灰。这个观测站的故事要从45年前说起。1978年,青岛农业大学的两位教授——姚源喜和杨延蕃认识到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的重要性和前瞻性,主持创建了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这是一对夫妻,在这片土地上,两个人并肩战斗了30年。杨延蕃教授去世后,姚源喜就将爱人的骨灰一半送回故乡,一半撒进试验田。“我把他的骨灰埋在试验地的保护行里,让他陪伴我,完成这个长期定位试验。”姚源喜教授生前这番话,感染了无数人。

后来,该校刘树堂教授接过了这个承载着前人无限期望的试验。刘树堂自1987年起参与该试验研究,并在2001年成为该长期定位试验项目主持人。经过两代人的接续耕耘,积累下了厚实的试验数据。

望着灌浆期的小麦,丰收的喜悦挂在这位老教授的脸上。自参加工作至今,35年来,他几乎把自己全部的青春和职业生涯都奉献给了这个观测站。“这次能入选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我很激动。这说明,国家认可了我们45年来做的工作。我们用厚实的数据资料回报国家,也回报农民。”刘树堂教授说。他表示,这个工作看似普通,却可以给农民提供精准施肥、高效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支撑。有专家表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生物进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科学研究都需长期定位试验。英国洛桑试验站有关于肥料、耕作、品种和生态环境演变方面的长期定位试验,至今已有近180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其试验样品的保留为验证新的科学假设提供了宝贵材料,对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性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大多数农业和生态的中长期定位试验,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后来,这项工作逐渐得到重视。

据刘树堂教授介绍,此次在列的国家农业科学莱阳观测试验站位于青岛农业大学莱阳校区实验与实习基地(东经120°42′,北纬36°54′)。试验设12个“小区”,每个“小区”就是一个“试验处理”。各“试验处理”之间埋下1米深的玻璃钢间隔,以免水肥互穿。种植方式为周年小麦玉米轮作。

功不唐捐。在两代青农人的接续奋斗下,该试验站探明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土壤环境效应及生产效益,明确了土壤肥力要素与生产力的耦合机制,揭示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土壤碳库演变特征及蓄积潜力,并进行了作物生产力演变特征模型预测,丰富了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理论。

通过该长期定位试验,截至目前,该实验站已保存历年土壤样品2500余个,小麦玉米籽粒样品1000余个。科研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农业农村部公益性行业计划子课题2项,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奖1项;发表国内外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件,国际发明专利2件;参加出版“中国土壤肥力演变”专著3部。

每年芒种时节、秋分时节,刘树堂教授往往连续15天至20天吃住在试验基地,直至该试验任务完成。脚穿拖鞋,头戴草帽下地干活是最普通的工作日常。因为这是试验田,试验小区面积小,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小麦必须有人工镰刀收获,也要亲自带领团队考种、脱粒计产,这样才能精准记录数据,他不敢有半点懈怠。但凡有一个环节出问题,45年的努力就白费了。每当完成一年的小麦玉米种植与收获,新的忙碌又开始了。刘树堂教授团队要检测土壤样品的肥力状况与植物样品的养分吸收及营养状况,还要对本年度数千个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小麦-玉米周年对养分吸收利用情况,土壤养分变化量,土壤微生物变化特征,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特性等。

“这项试验,我们学校从1978年一直做到今天,从未间断。这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一代又一代莱农人、青农人久久为功,接续奋斗。因为大家知道,这项工作对国家农业发展的意义。”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赵龙刚告诉农村大众报记者。下一步,莱阳观测实验站将重点开展粮田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及田间生物群落监测,粮食主产区耕作制度和种植结构变动监测,农业气候变化及影响检测,农田水分与灌溉水质监测,肥效微生物资源监测与鉴定评价等6个方面的研究观测,为丰富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理论提供更多数据支撑。

如今,在黄河下游的盐碱地上,青岛农业大学又建起了40个长期定位小区,长期定位测定水盐动态、土壤有机质及机械组成、碳氮循环及气体排放和生态效益评价。

45年,再出发!一段新的漫漫征程又开始了。

相关链接:http://ncdzapi.dzng.com/api/article/articleId/1475292/colID/489

作者:刘真真 编辑:曲天泽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