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青岛晚报:西红柿“解码”有他一份功劳

时间:2012-06-04 来源:青岛晚报

记者昨日从青岛农业大学得到消息,经过长达8年的辛苦研究,该校姜国勇教授参与的国际番茄基因组研究于近日最终完成,“解码”成果登上最新一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封面,这也是青岛高校首次参与基因组计划。据记者了解,这次“番茄基因组研究国际协作组”汇聚了中国、美国、荷兰、以色列等14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姜国勇作为进行测序的科学家之一,与来自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科学家一起,承担完成了对基因组12条染色体中第3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与基因解释工作。 记者王晓雨 通讯员 陈太安刘晓华

全球专家8年破解番茄基因密码

“番茄作为茄科植物的代表,是研究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的经典模式植物,所以对它的基因组密码的破译也显得特别重要。 ”姜国勇教授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作为深受人们喜食的番茄,因为能同时代表蔬菜和水果果实的发育及成熟过程,对其基因组进行精细序列分析,一直是很多农业专家的夙愿,而这样的机会就落到了姜国勇的手中。“国内研究番茄的就是我们这一批人,大家彼此很熟悉,一出来这个项目,中国组负责人就找到了我。 ”姜国勇说,2003年11月开始,国际茄科基因组计划在华盛顿发起成立。 2005年,来自青农大植物基因工程研究所的姜国勇教授,带着他的4名研究生一起,正式加入基因组工作。

“我们主要负责3号染色体的测序和解释工作,这个染色体上最关键的就是抗虫基因研究。”无数次在位于上海的国家基因中心和青岛之间往返,历时3年之后,姜国勇他们终于完成了测序工作,而接下来还有繁杂的功能基因解释,“最让我有成就感的就是,完成了调控因子在抗虫基因表达中的作用。”经过近8年的艰辛努力,最终,姜国勇和一批国内专家,高质量地完成了番茄基因组测序总任务的1/6。

国际顶尖成果青岛抢到“使用权”

8年的时间扑在一个项目上,从约9亿个碱基对中“淘金”,同时还要担负教学任务,对姜国勇来说,接下番茄“解码”这个重担并不简单,但他告诉记者,一想到青岛能够拿到知识产权,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所有参与测序的科研人员,都可以共享番茄基因组功能基因的所有知识产权,如果我参加,那么这项成果就可以为青岛所用。 ”作为项目的完成人之一,姜国勇所在的青岛农业大学将和其他国家科研机构一起,在基因转化和基因应用上共享这一成果,而这在驻青高校的历史上,参与基因组测序工作尚属首次。

更让姜国勇看重的,还是番茄基因组密码破译对茄科植物的巨大贡献。据了解,像辣椒、番茄、茄子、马铃薯等茄科植物,包含了世界上最多最重要的蔬菜作物,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仅次于禾本科和豆科,而青岛抢到番茄解码这一国际顶尖成果的“使用权”,无疑对之后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极大推动番茄乃至包括马铃薯、辣椒、茄子等茄科植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更为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等优良性状的番茄新品种奠定良好基础。

工厂化育种有望彻底打败洋种子

“育种这一块我们一直拼不过其他育种大国,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我们就有望把洋种子赶出国门了。”从1988年就开始搞番茄研究,姜国勇一直对国内的育种现状唏嘘不已。早在2003年赴荷兰留学之际,他就注意到国外开始分子育种,也就是根据已知的基因,有目标性的进行杂交,从而大大缩短育种年限。而彼时国内最常用的育种方式,还是最传统最漫长的杂交选育。

“享有这项知识产权,我们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分子育种,这对于番茄新品种的选育,将会是革命性的。”姜国勇告诉记者,获得了基因组序列后,具备优良性状的番茄植株可以通过无性繁殖,实现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这样既能够防止品种退化,又能够提升品种品质。这位跟番茄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教授告诉记者,有了这样的技术后,中国育种市场就可以和国外育种大国抗衡,培育出最优良的新品种,彻底把洋种子打败。

作者:记者王晓雨 通讯员 陈太安刘晓华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