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22日,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合作社学院)于聊城茌平冯官屯镇开展“聚力合作社规范提升,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团就当地农民合作社规范化与土地规模化存在的问题展开实地调研。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部署和有序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经营主体的一种,对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其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机遇能力,将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一环。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几个临近自然村整合起来,建设农民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化发展。为推进聊城市茌平县冯官屯镇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进一步探索适合当地特色的农民合作社,社会实践服务团来到冯官屯镇开展社会调研,切实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现状,用科学的理论和真实的数据分析为冯官屯镇量身打造特色农民合作社。
聚焦振兴探前路,走访调研察民意
社会实践服务团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前往冯官屯镇的祁楼村和三楼村,深入农户进行走访。社会实践服务团分别以调查问卷和走访座谈的方式,深入了解村民家庭情况、农民合作社发展与运营现状,听取农民意见,明确农民诉求,将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据统计,社会实践服务团在调研期间共填写107份有效调查问卷,其中祁楼村51份,三楼村56份,设计问题27个。通过对合作社的实地调研,对农户开展调查问卷,以大数据为依托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共有六大因素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该村农户土地经营方式的选择,包括农户的职业性质、年龄结构及身体状况、农户的恋土情节、土地托管的价格、土地托管的健全机制、土地托管的便利程度。此外,当地农民单产单干情况众多,大多采取独立经营的土地管理方式,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民合作社整体机制不规范与捆绑服务制约土地托管与流转的完善性,导致农民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影响农户土地经营选择。
献土地流转良策,规范合作社解民忧
针对祁楼村合作社现存问题,结合调研实际,社会实践服务团提出解决方案,建议进行农民合作社改革。一是农民合作社要建立健全管理规范制度,规范合作社运营,健全农民合作社与农户的联结机制,提高服务便利程度,增强服务选择性。二是农民合作社应因地制宜,恰当制定土地托管价格,明确利益分配体系,连结农户切身利益,提高农户对农民合作社的满意度和期望值。三是组织联合社,正确把握农户“恋土情结”,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推动土地流转与规模化、大型机械化,扩大农民合作社规模,提高农民参与度。四是要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在人才引进、技术、培训、营销、基础设施的支持,增加农民非农教育培训机会,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五是延长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品牌意识,提高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社会实践服务团致力于打造特色农民合作社,使其成为可复制、可推广,拥有内生动力的齐鲁样板。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合作社学院)“聚力合作社规范提升,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社会实践服务团秉持浓厚的“三农”情怀,走进农村田野,调研农业发展,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了解国情,把农村建设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自身学识助力农民合作社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为乡村振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