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全民抗战的序幕。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华民族扭转百年衰败沉沦的历史,走向民族的独立与自强。
7月25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社会实践队走进革命老区烟台海阳,追寻红色革命文化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共筑红色文化”正是他们此次社会实践的主题。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走访了东村办事处大磊石村村书记和村民,了解当地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程度。
大磊石村是抗日革命老村,抗日战争年代,很多村民奋不顾身地投身在抗战第一线。现在,在大磊石村村委会保存有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烈士名单,据现任书记于君说,每年春节的时候,村子里都会把记录着村子里的抗日英雄的挂幅拿出来,缅怀革命烈士,重温他们的英雄事迹,把英勇抗日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为深入了解大磊石村的革命历史,一行人在村书记的带领下,探访了村子里87岁的建国前老党员于希古老人。虽然时隔七十多年,于希古老人仍然清晰的保持着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原来,1943年,胶东十六团兵工厂迁至大磊石村,为了积极供应前线,勤劳善良的大磊石村村民纷纷加入兵工厂,制造出大量手榴弹、地雷等枪支弹药。不幸的是,盘踞行村的日伪军得知了十六团兵工厂的存在,于1945年5月18日晚发起突然袭击,连夜包围大磊石村,村子的民兵团对日军进行了英勇抗击,在支援到达之前5人牺牲,3人受伤,13人被抓。谈起那个年代,老人除了激动更多的是愤慨,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的行为终于得到了报应,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像乡亲们一样无数革命先烈们的鲜血换来的。
于希古老人在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济南战役,亲身经历了八天八夜的连续作战。随后于希古老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官训处通讯员,又参加了八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听革命老前辈讲述了当年他参加抗日战争的事迹,队员们重温那段洒满鲜血的艰辛岁月,感受到了老一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心里都很受震动。为表示对革命前辈的敬意,实践队把用自己生活费购买的日用品送给于希古老人。
“这次追寻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铭记那段充满血与泪的历史,吸取教训,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应该传承下去,弘扬红色文化,这样国家未来的发展才是有根基的,才能更深远。”队长李欣谈着自己的感受。
现在,老党员已是耄耋之年仍关心国家大事,每天按时收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态势。他自豪地说,咱们的党是一只有力量的队伍,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进步。老党员嘱咐同学们:“一定保持爱党爱国的热情,把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多弘扬红色文化。让年轻的一代吸取历史教训,促进祖国更好的发展。”